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润扬佳处】  大明寺

(2015-04-20 08:06:00)
标签:

旅游

佛学

分类: 【润扬佳处】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大明寺建寺迄今已有1540多年。千年古刹,迭经兴废,饱经沧桑。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称,“诸山皆以为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可见山寺声名之盛。时至今日,大明寺仍巍然屹立于蜀冈之上,成为古城扬州硕果仅存的著名古刹之一。岁月无情,佛法恒常。而今,大明古寺鹤发童颜,香火炽盛,佛事兴旺,游客如云,中外驰名。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457年—464年)而得名。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 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大明寺不惟佛学源远流长,它还具备一个独有的特色,即是它的所属地域内有着众多的名人遗迹和风景名胜,这是大明寺声名隆盛的另一大原因。平山堂的盛名,在历代文人名士中均可谓如雷贯耳。欧阳修 “坐花载月” 的闲适儒雅与风流倜傥,传为千古佳话。苏东坡“三过平山堂”缅怀宗师的深厚情义,让后人不胜感喟。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今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天下第五泉此外,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

 

    淮东第一观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清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大佛两侧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大雄宝殿附近,有几处著名建筑。1985年建成的藏经楼,二层五楹,轩敞疏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阴刻“国泰民安”。“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矗立在扬州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呕心沥血之遗作。说是遗作,因为梁先生1963年着手设计,不久遭遇文革,工程时断时续,他1972年含冤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看到工程竣工。直到1974年,扬州鉴真纪念堂终于完工,后来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建筑。遗憾的是,梁思成先生未能亲眼一睹它的雄姿。

    人间四月天,余来到鉴真纪念堂前,仰之弥高。先生最后的作品有如丰碑,和佳兰芳卉一处,清幽绵长,隽永雅洁。纪念馆为唐式建筑,出檐深远,枓栱硕大,白石台基。门前一座石灯笼,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赠送。
          ——摘于千钧一发新浪博客:扬州大明寺、梁思成绝笔之作   感谢原作者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鉴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当时的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学僧人荣睿、普照等,根据日本政府的意愿和日本佛教界的委托,在唐留学期间,注意物色与聘请高僧去日本传戒授律。他们闻及鉴真是当时的律学大师,于唐天宝元年(742),由中国僧人陪同南下扬州,聘请鉴真赴日传法。鉴真抱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献身精神毅然发愿赴日。在唐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他还将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古往今来观光者无不感喟怅惘。


    栖灵塔。重建于1993年,塔身方形、底层平面为22米×22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枓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

                     ——摘于千钧一发新浪博客:扬州大名寺、梁思成绝笔之作     感谢原作者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大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人们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润扬佳处】 <wbr> <wbr>大明寺

 

 

 

 

 

 

 

 

 

 

 

 

 

 

 

 

 

                                                                       背景音乐:心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