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骆应华《穷人》一课有感

(2017-06-27 16:30:49)
分类: 培训总结

观骆应华《穷人》一课有感

第三次学习观看了骆应华的《穷人》一课,感受最大的谈两点

1、             从文体意识着眼,聚焦核心教学价值,做到简教。教学环节简约,巧妙

先说简约。整节课老师就围绕两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是带着好奇心去追问。教师从:普通人读小说,一般都是从“开始……,接下来会怎样……然后呢……最后呢……”这样的问题去追问,让生也学着这样去追问,去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一开始就梳理出这一课故事情节,并学会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人物命运。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时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实际上在交给孩子阅读的方法,间接的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读。就随着以上这四个问题继续提出追问,把长长的文章读短了,真正是体现了博观、简教的思想。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带着探究心去揣摩人物内心。整节课,老师引导学生贴着桑那的心去揣摩,借助文本,老师分别把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一段,引导学生去揣摩桑那的起伏变化的内心,去感悟桑那的矛盾坚定的内心,读懂了桑那内心独白背后的精神世界。这样整堂课通过大框架的梳理,把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分析得淋漓尽致,这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再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巧妙。我们看教师的课前谈话,从聊小说的人物形象(严监生,王熙凤,诸葛亮,)到聊《草船借箭》的那场大雾,《桥》中的那场洪水,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一个铺垫。

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引入这一课的环境描写,借课前谈话的《桥》一课的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紧张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草船借箭》一课的环境描写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来引出《穷人》一课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第一次合作学习,梳理出文本按照“小屋里——大海上——小屋里——大海上”的顺序找出有关的词语。就借助这个学习单,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反复去发现环境描写的作用,揣摩出了人物的内心。,接下来由环境描写的映照出人物的内心,引出心理描写那一段文字的研究,上一个环节又成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铺垫。这样从课前到课后,一个环节做一个环节的铺垫,铺垫得恰到好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了学生的阅读经验,落实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让学生明白:原来小说可以这样读;让老师明白:原来小说可以这样教。重在方法而非知识的本身。

 

2、             从教学方式上谈,还课堂于学生,利用学习单的反复而有效的运用

学习单设计别有用心,几乎能指挥、影射整堂课,将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紧紧相扣,进行体会,最后又回到学习单中,让学生横向、纵向发现和体会,学生从中感悟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相互映衬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和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大胆运用学习单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自学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究,走进桑起伏变化的内心,这是教师在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尝试着大胆放手,真正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式新颖具有创新力,同时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在对比、思考中获得经验。让学生运用学习单这一支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单的第一次使用,是梳理出环境描写的有关词语,第二次使用,就是充分利用梳理出的有关的词语来体会桑那的内心,小屋里的环境体会出桑那的怎样的内心,大海上的环境又映照出桑那的什么内心,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桑那。第三次使用,把学习单竖着看,有什么发现?再横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在对比、比较、思考中获得学习的经验。

 

最后,我们认为:在《穷人》的课堂上,教师内容上大胆取舍,把一篇长长的文章独短了,充分显示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把握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给我们一线教师一种观念和方法的引领——阅读教学时要关注文体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