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卓书——从《文赋》中看中西方“灵感说”的比较

(2013-08-31 22:38:17)
标签:

文化

分类: 一飞卓书莹娅丹琳的博文

  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在创作中人们经常说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苦苦思索求来的,它好似神的启示,神秘莫测,在某一时刻的神交,天人合一,与宇宙融为一体。其实灵感的产生是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一、中西方关于“灵感”的看法

在古希腊时期,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他准是接受了“神”的启示。“灵感’,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以柏拉图的“迷狂说”为代表,强调“神灵附体”,神秘不可知;近代“灵感说”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他们对西方现代一些非理性主义的文艺思想,如尼采的“酒神精神”、叔本华的“天才”说等学说的提出有巨大启示.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即: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凭附”;“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在“灵魂回忆”真善美的理式世界。而中国的灵感理论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具体的艺术构思过程。特点之一,就是重主体的能动性和情志的抒发。由此产生的概念形式,自然不是那种“神巫交感”的“灵感”,而是“应感”、“兴会”、“性灵”等。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将灵感说与艺术构思联系在一起的是陆机。之后的文论家如皎然、严羽、李贽等也有诸多关于“灵感”的言论,但陆机的观点比较全面而具有代表性。在《文赋》中他详细地描述了灵感现象,即“应感兴会”,指出“灵感”即是刨作时文思最为畅达,感情最为充沛,思维最为活跃,形象最为鲜明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激发作家产生灵感的是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是物之触动和心之感发的结果。不管从灵感产生的来源,还是从灵感的积蓄过程来说,中国的“灵感论”都与西方的“神赐天启”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文论家将灵感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展开得也更充分。

 

二、“灵感”的状态与特征   

灵感在时间上具有易逝性和形态上的不确定性。灵感是思维和想象的瞬间爆发,一纵即逝。如陆机说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严羽认为它“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人的灵感往往只存在于一瞬间,人很难把握住那一瞬间,而灵感的把握尤如你对于事物的判断是一致的,在关键的时刻,你用精确的判断判定了事物的发展顺序与规律,那么你便把握住了所谓的灵感。所以在创作中灵感显得很重要。在灵感爆发的短暂的体验中,作者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与自在之中,摆脱了一切焦虑、紧张等束缚,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解决了一直作者困扰的问题而有了豁然顿悟的感觉,因而获得了一种喜悦以至狂喜,伴随着不可遏止的激情。由此观之,灵感状态具有孕育的长期性、出现的突然性、形式的模糊性、消失的瞬时性和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三、培养“灵感”的条件

  灵感的培养的理论,基本形成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主张,他认为作者在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时,应该在自己的主观心灵中排除一切世俗利害的考虑,保持虚静空明的心境,才能和自然宇宙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灵感,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空明的心境,这是获得灵感的必要条件。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收获灵感条件做了概括,他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溣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对于作家或艺术家来说,必须先加强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而要培养人的修养又必须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刘勰的这短短几句话,就道破了培养灵感的要旨。在此之后涉及这一内容的言论还很多,比如苏轼在《送参廖师》中“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就更加明确的表达了虚静的精神状态与灵感爆发的关系。

四、灵感的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于人类的无意识,“灵感”这种不受自觉意识控制的力量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无意识被认为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问题已有长时间的思考,虽思而不得其解但已触到问题的实质,这些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当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当人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长期沉积在无意识中的信息与意识之间沟通,灵感便跳人人们的大脑。由此看来,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它是融生活经历和生命情绪为一体的,艺术家可能会为了心中的某一个题材而深入现实生活寻找创作材料,如王家卫拍一部《一代宗师》拜访了很多民间武术家,踏踏实实的扎根创作的现实环境体验生活。而外物的触发也会引起灵感的爆发,灵感的来源是艺术家大脑中生活和知识积累的突然泛起,是外物诱发所致。如魏文帝曹丕,由于一直害怕才德兼备举止风流的弟弟曹植取代他的帝位,而一直伺机找个莫须有的罪名,除掉这个心头之患,于是召来曹植,并让他七步作诗,若七步之内不能完成则杀头之。于是曹植在此情此景的触发下,作成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内部积淀意识的灵感,由无意遐想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作家在散步或郊游等休闲时因沉思或回忆而闪现的灵感,它多是因为心情的放松而使得积淀在无意识中的体验自由涌现,这一类情形还可以是在幻梦中出现,如曹植在梦中与神女相会,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而与这种轻松心态下产生的灵感相反,我们称之为“潜能的激发”的灵感则是“人脑中平时未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潜在的智能在危机状态中的突然激发,如司马光看到玩伴落水后,拾起石头砸缸的故事,就是潜能的瞬间爆发。

五、结语

 灵感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早已不在是一种新鲜事,但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受到人们的赞叹与推崇,它是思维的奇迹,是绽放的智慧之花。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中西方关于灵感的一些认识和特征概述后,分别从现实生活和外物触发的角度探讨了灵感的产生与获得。但灵感的运行机制不仅神奇而且复杂,远非三言两语便可说尽。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灵感是经有意无意的注意贮存在记忆中,在意识的调动下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意识与无意识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希望在不陷入玄奥的思辩的同时,在不脱离客观性的基础上,去逐层认知灵感的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