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关系-----孙明卉

(2012-11-07 20:26:44)
标签:

杂谈

             浅谈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关系

          孙明卉   20120201015

(一)文学创作的来源是生活,同时还有需要有作者的想象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说文学艺术来自于丰富的社会生活,确实文学作品离不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绝不是唯一源泉。但文学的发生发展始终都会伴随着作家想象力的存在而存在。文学艺术是想象的产儿。一个作家艺术家的最大的优势与成功,来自他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仅有丰富的生活抑或是极其曲折的生活而没有想象力,绝对写不出撼人心灵的优秀作品,或者是无法接连不断地写出优秀作品。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作品,恰恰是作家想象力的最终表现。马尔萨斯《百年孤独》。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产物,书里那些光怪陆离的事件,无一是生活中的真事,有的基本无法寻觅原型。也正是这样一个想象产下的婴儿,获得了全球的认同,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可以肯定地说,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家,又比如莫言,几十年甚至一生都会写出优秀的作品来,而与那些也同样以生活为重点却缺乏丰富想象力的作家来说,常常是在写出了一部好作品后,就再也无法写出新的作品来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作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建国后,有一些写出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的作家,多少年来,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作品问世,倘若偶有作,也是令人大为失望的枯燥之作。在这里就不列举出那些再也写不出作品而永远躺在过去的辉煌中的作家的名字了。他们往往把责任归于没有深人生活,其实,这是他们想象力枯竭的表现。有谁见过“白发三千尺” 、“燕山雪花大如席”? 又有谁见过“寂寞嫦娥舒广袖”? 李白在千年以前就用想象力把它写出来了。

(二)                 文艺创作与时代生活不是“照相式”的

近日莫言备受瞩目。但他自己感到中国文坛最迫切的事情,应当是重新阐释文艺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最近莫言接受采访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的“重新阐释文艺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这是文学中的老话题,但可以作为一个新话题来看。文艺创作是个人的冲动,同时也是具有时代的标签和意义的,有时代的烙印。生活和时代本身为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文艺工作者也应该创作出与时代相匹配的作品。文艺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处理呢?文艺创作虽然是时代生活的写照,但绝非是“照相式”的,二者是绝不能机械地结合在一起的。文艺创作不是新闻报道,今天发生了的明天就要见报。文学是要深入生活的,在生活中找题材。其实生活本身的定义也是宽泛的,并不是说今天发生的是生活,而昨天、前天、去年或几十年前发生的就不是生活。而不同的是历史时代,还有主体自身的感知不同。同样的,感受生活的定义也是宽泛的,不能只是感受事件和物质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他谈到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一句老话,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新话题。人是社会当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包含各种阶层,覆盖全部国土,他们在各个侧面生活着。文学创作应该是在这其中从各个侧面去体验生活的变化,不光是可视的物质层面的变化,还要在热火朝天的生活变化中,抽离出“人”这个主体文化。“人”既是主体,也是个体,因此作家最容易从个人经验出发去描写一个人,但这个人应该体现出丰富的人性;这些都与时代生活密不可分但又需要创作者自身的加工制造和感悟。所以文艺创作虽是与一时代生活密切相关,但绝非是一种照相机式的模仿。

结语:

    所以在我来看,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但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创作即想象力以及其他审美感受,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非唯一源泉。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的但也绝不是照相机式的照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