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是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课堂观察
(2015-04-22 15:07:15)
标签:
股票 |
分类: 课例研讨 |
原昌学校数学组“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材料: |
分析报告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和学情
观察点:1、教学环节与目标的关联性。(教学各环节落实是否紧扣目标?)
2、教学环节目标落实行为。(教学各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
3、教学环节目标落实效果。(学生学得怎样?)
研究问题:教学环节是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
课题 |
比例的性质 |
课型 |
基础课 |
内容 特征 |
起始教材 |
|
核心 知识点 |
比例的性质 |
作课 教师 |
党继霞 |
观察 教师 |
苗艳利 |
|
观课 思考
|
研有法 研有果 研有乐 本学期为了教研活动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团队勇于创新将“课堂观察”和“主题教研”进行整合,开展了“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教研组提炼出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题教研”内容,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制作相应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思考,并组织分析讨论提出建议,形成共识,并在日常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与此同时,将教研问题提升为课题,让老师们在必知不觉中收获科研成果,实现真正的研有成果。 上周我们进行了第一期“主题式课堂观察”,发现听课教师手拿课中评议教案和量表,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便有了改进的想法。和紫豪老师商量将观课议课专用教案与课堂观察量表融合到一起进行了设计,使观课教师能及时记录并针对性的评议,应该说是每一次的改进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早读,我组织大家对重新设计好的观察量表的操作手册具体学习,并给出了具体的议课示例,议课时大家都能针对教研主题分析点评,效果还不错! 其间,我们又对量表的内容进行了新的完善,比如教学行为的补充、学情监测可以课中抽测等。 我觉得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提升,我们的教研以课例为点,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共同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研听课有方向,议课有内容,研有成果,研有乐趣!真好! |
|||||
分析 建议 |
这节课目标设定比较准确,紧扣课标教材且合乎学情,只是语言表述应再规范一些,要明确地写出“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教学环节与目标的关联性方面,从天天口算-创设思维意境-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原理-应用原理解决问题,每个环节的内容都紧扣目标而设计,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学环节落实目标的教学行为方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讲解出现9次,师问生齐答6次,师问个别回答12次,教师没有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自主探究仅有1次。这或许是老教师课堂的共同特征。 目标落实有效度方面,孩子们虽然会做题,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乐观。 这样的课例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备课要“学会知识”和“会学知识”?“学会”是被动接受知识,“会学”则是主动地学会知识。 建议:我们备课要思考学生是怎样学的?怎样指导学生会学?这节课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为主,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可以不必讲解。比如,这节课在概念形成的这一环节,先抛出问题: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內项的积和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自主计算,汇报交流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吗?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加持上揭示比例的性质…… 如此,让孩子经历问题、猜想、计算、交流、验证、归纳的过程,所收获的不光只有知识,更有学习的体验和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 |
|||||
原昌学校数学组“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材料: |
分析报告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和学情
观察点:1、教学环节与目标的关联性。(教学各环节落实是否紧扣目标?)
2、教学环节目标落实行为。(教学各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
3、教学环节目标落实效果。(学生学得怎样?)
研究问题:教学环节是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
课题 |
比例的性质 |
课型 |
基础课 |
内容 特征 |
起始教材 |
|
核心 知识点 |
比例的性质 |
作课 教师 |
党继霞 |
观察 教师 |
苗艳利 |
|
观课 思考
|
研有法 研有果 研有乐 本学期为了教研活动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团队勇于创新将“课堂观察”和“主题教研”进行整合,开展了“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主题式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教研组提炼出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题教研”内容,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制作相应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思考,并组织分析讨论提出建议,形成共识,并在日常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与此同时,将教研问题提升为课题,让老师们在必知不觉中收获科研成果,实现真正的研有成果。 上周我们进行了第一期“主题式课堂观察”,发现听课教师手拿课中评议教案和量表,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便有了改进的想法。和紫豪老师商量将观课议课专用教案与课堂观察量表融合到一起进行了设计,使观课教师能及时记录并针对性的评议,应该说是每一次的改进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早读,我组织大家对重新设计好的观察量表的操作手册具体学习,并给出了具体的议课示例,议课时大家都能针对教研主题分析点评,效果还不错! 其间,我们又对量表的内容进行了新的完善,比如教学行为的补充、学情监测可以课中抽测等。 我觉得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提升,我们的教研以课例为点,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共同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研听课有方向,议课有内容,研有成果,研有乐趣!真好! |
|||||
分析 建议 |
这节课目标设定比较准确,紧扣课标教材且合乎学情,只是语言表述应再规范一些,要明确地写出“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教学环节与目标的关联性方面,从天天口算-创设思维意境-积累感性经验-抽象概括原理-应用原理解决问题,每个环节的内容都紧扣目标而设计,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学环节落实目标的教学行为方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讲解出现9次,师问生齐答6次,师问个别回答12次,教师没有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自主探究仅有1次。这或许是老教师课堂的共同特征。 目标落实有效度方面,孩子们虽然会做题,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乐观。 这样的课例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备课要“学会知识”和“会学知识”?“学会”是被动接受知识,“会学”则是主动地学会知识。 建议:我们备课要思考学生是怎样学的?怎样指导学生会学?这节课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为主,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可以不必讲解。比如,这节课在概念形成的这一环节,先抛出问题: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內项的积和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自主计算,汇报交流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吗?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加持上揭示比例的性质…… 如此,让孩子经历问题、猜想、计算、交流、验证、归纳的过程,所收获的不光只有知识,更有学习的体验和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