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T—72B的改造与涂装
我这件作品早在2年前就已经开始动工了,当时别说是T—72B了,就连T—90都只有红星的产品。所以,想做这么一款非常有特色的坦克,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像组装电脑一样到处买零件然后自己攒出来一台。
制作这样一台模型,改造是不能马虎的,但毕竟资料有限,我又不懂俄语,对于苏系战车庞大又繁杂的发展几乎是一窍不通,我只能尽力从大量的照片中将它们反复对比后找出区别然后进行分类,最后将观察到的细节尽量表现在模型上,尽可能使模型准确又
细节丰富,为后期涂装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T—72B据我研究,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具备早期T—72特征,拥有单销履带,钢制前挡泥板,长排气口,我称之为早期型,还有一种是具备T—90A的特征,拥有双销履,橡胶制前挡泥板,短排气口,称之为后期型。对于模型而言,做一辆参加过战斗的坦克会更有趣味,而早期型参加过格罗兹尼的战斗,所以我的制作目标就锁定为早期型T—72B。
主体只能使用田宫的T—72MI套件。MINIARM有两款T—72B的改造套件出售,一款是底盘前部改造件,一款是整体炮塔。炮塔是无论如何都需要的,而底盘前部,MINIARM的产品是后期型车体特征,所以我将其放弃并自制底盘前部。MINIARM的炮塔改造件中附带了一根金属炮管,不过悲剧的是此炮管根部完全无法与树脂炮塔安装,无奈我又买了一套RB出品的金属炮管。蚀刻片我采用的是沃雅的T—72基本改造件和车长指挥塔护盾。履带使用的是FRIUIMODEL的产品。还有很多其他小零件比如后期型6孔路轮和车头灯编队灯等,我是直接从MENG的T—90A套件中拿来的。
改造一台这样复杂的模型可谓万里长征,每一个小细节都经过大量的图片对照和分析。如此细节丰富的模型,在接下来的涂装过程中则更是挑战。
涂装是模型的灵魂,前期改造得再牛,涂装不到位,则一切都将付之一炬,尤其是这种表面细节超多的模型,涂装切记过平,需要使用强调立体感的技法将模型的众多细节一一呈现出来。
模型欣赏其实就是视觉欣赏,不论模型是准还是不准,是对还是错,好看是毋庸置疑的大前提,如果一个模型准确到连螺丝钉的尺寸都是分毫不差,但涂装完后灰呼呼的一点美感都没有,那这个模型也是失败的,如果满足了好看这个前提,模型自然是越准确越好,当然这里的“准确”属于所谓的考据范畴,关于考据的理解,我在我的博客里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啰嗦了。
但是接下来的另一个有关准确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单拿出来跟大伙做简短交流,那就是标准色。
我们经常会在互联网上看到玩家们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颜色正不正,费尽心思对比照片只求评判他们手里的颜料是否准确。那么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我对所谓标准色看法。
颜色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色彩,得益于光线,没有光线则一切漆黑,黑有两个定义,既无光和无色。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光线照的到物体然后反射进我们的眼睛里,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那既然如此,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体上的色彩,并不是直接进入我们眼睛的,而是通过媒介间接进入我们眼睛的,搞通了这个逻辑,问题就好理解了,既然我们感知到的颜色是间接的结果,那么如果这个结果是一个恒定值,则必然第一要素光源就得是一个恒定值。可现实中光源是恒定的么?你早晨起来看你家的墙面,跟中午和傍晚对比,是一样的颜色么?再比如你在家里荧光灯下看桌面跟白炽灯下以及不开灯的情况下看,颜色一样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证明了,我们看到的颜色,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变量,而不是恒定的,它是随着光源以及环境色的变化而变化的:阴天一个颜色,正午一个颜色,清晨一个颜色,雨天又一个颜色。即便是一张照片,你也会发现在这一张照片中,也有上亿个不同的色彩,不信你可以用绘图软件随便打开一张照片,然后用吸色工具在不同的位置吸色,然后你把吸出的色都做成大色块摆到一起,你会发现这些色彩都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差别巨大。也正因为有了很多左右物体颜色的因素,才有了莫奈反复画一处景物的不同画作。
既然如此,对着照片找坦克的标准色似乎就是一件违背常理的工作。
所以,颜色是感受,既然是感受,就一定存在偏差。而坦克这种东西(尤其是外国坦克)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大部分情况都是通过电脑或者书籍去认知它们的色彩,从照相机到电脑显示器再到印刷机无不存在偏差,而你却偏偏又是在电脑上通过一个正午光线下的照片去对比你桌子上被荧光灯照射的模型的色彩,这结果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你看到的最终色彩是无数因素影响之后的结果,不具备任何灵找“真理”的条件。所以既然没有答案,我们又何必苦苦追寻呢?只要模型制作者认为这个色彩是对的,认为这个色彩是好看的,不就可以了吗?这又不是量子物理或者转基因实验,何必斤斤计较力求精准呢。也正是由于造物主赐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力,我们才有了如此多样的艺术作品。
我的这台T—72B就是这样理论下的产物,色彩全部是我感受的,没有量化的过程,所以基本色的喷涂过程中,颜料使用的比例我一概不知,均是凭借感觉调配得来。旧化方面我也是凭感觉来操作,没有所谓的标准程式,都是想到哪做到哪。
模型制作技法固然重要,但是思路还是第一位的。有很多同好经常纠结于使用什么色号,调配比例究竟是多少,究竟是先渍洗还是先滤镜等等。其实先滤镜或是先渍洗又有什么区别呢?模型制作的核心不是“我也要做出这样的效果”,而应该是弄明白“我究竟要表达什么效果”。只有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运用技法去得到。不要让技术禁锢了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的思想彻底从严苛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