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憩-中国古代鞍马比例模型场景制作小记
一直喜爱比例模型的制作,尤其是对手办更是乐此不疲,因为它更自由更有挑战。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一直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鞍马文化也和祖国的其他文化形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马年将至之时就有过制作鞍马题材模型的想法。其实,我国的鞍马文化题材一直很丰富,可国内几乎没有厂商生产,不禁有些许感叹;而市售的现成的模型套材几乎很难找到反映中国古代的鞍马套材,能够找到的就是国外的骑兵一类的题材,大比例更是少见。因此这次打算“我的地盘我做主”自制一个1/10的大家伙。
无奈,做动物不是很在行。因此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了解马的解部结构及外在形态的表现。由于要上班只能在工作之余去抢时间了,不过好在自己喜欢,再累再难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反而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模型的快乐。关于马具方面的知识有幸能够拜读到上戏刘永华先生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一书,令我受益匪浅,获益多多,书中精美而严谨的的插图最大限度的再现了我国古代的车舆马具,使我制作模型的热情更加高涨。现在就把自己制作整个历程一一呈现,与各位同好交流,我也希望能将这份快乐分享给大家。
由于我本身是学画画的,并没有专门学习过雕塑,完全是出于对手办模型的喜爱而开始涉猎,关于雕塑方面就只能说个大概,更多是分享一些制作时的感受。
原料上选择的是常用的油泥。起初做出的泥胚显得很生硬,于是就反复去看图片找感觉。我以前经常做一些建筑石雕之类的题材,都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死物。面对马匹这样的有生命力的对象还是首次,马匹的肌肉既需要考虑它的复杂变化又需要注意不宜做得生硬死板。大形出来以后我用小的刮刀去调整细节。马尾为了便于开模和后期制作我进行了分件,这是我给马尾的组装预留的榫口。用铜刷和牙刷打磨过后,使肌肉的起伏显得更自然一些,马鬃我也是分开制作的,由于马尾马鬃部分我没有打算寻找替代物而是用油泥制作,只能做出大的感觉。马头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反复地根据图片不断修改找感觉,尤其要注意左右对称。反反复复的纠结和修改之后,我的大马的泥稿终于完成了,虽是初次尝试自我感觉也还算满意,嘿嘿!参照资料我做了一个古典式样的马尾,要注意线条的流畅,一气呵成。马具的绑带缰绳等都是先擀出极薄的油泥片,再裁出需要的宽度的油泥条贴在相应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添加马镫,带扣,铆钉,铜泡等细节。添加完马具以后的马匹已经开始有感觉了。将泥胚“五马分尸”,“大卸八块”,翻出树脂白模。水口尽量放在边缘便于打磨。修整白胚合模线。用补土填补气泡和缩水。有两个马蹄严重缩水,我将其从中部锯开,塞了点塑料填补缝隙。用细铜丝制作马衔。喷涂黑色水补土作为底色。
每次将油泥烤软后,蜡油会化掉,造成油和泥分家。这时要把变软的油泥充分搅拌,等温度低一些后,像和面一样揉一阵子才好用,不然石蜡部分冷却后就会显得又硬又脆。借助擀面杖制作马鞍的大型,趁还软的时候用工具深度加工出细节。放到马背上调整出合适的造型,用美工刀片将鞍桥的两头刮得更规整。
接下来制作鞍桥前头的雕花图案了。先用铁皮做了一个模板,在擀好的油泥片上裁出大形。在白纸上用铅笔画出一半的图案,对折印出另一半,然后将铅笔稿转印到切好的鞍桥上。用极细的油泥线条沿着铅笔拓印贴出图案的凸起部分,以此为基准进行漫长的修饰。用尖部圆滑一点的牙签慢慢扎出图案中凹下去部分,原理和敲打石面效果类似做出铸造感。完成的鞍桥前部装饰。边缘的小珠子我是用合适的铅笔芯做了个半球凹模压出来的。用石膏做了个模子用来翻油泥,为了保证压出来的油泥图案的规整,取出之前用刀片沿着石膏模具的水平面小心刮平整。多翻出一个用来做鞍桥后部的图案。压油泥的时候要注意将油泥块儿表面揉的很平滑不宜有接缝,并在石膏模具里喷上水,防止油泥粘接里面,取的时候用另一块油泥一粘就出来了。整个过程一定要紧凑,油泥冷了硬了就不好办了。用石膏花模压出花朵的图案,为了确保均匀我用尺子量好了花朵的中心点再压制,这样压出的纹理比较规则,将印制好的油泥片用热风略吹一下后,趁软小心地蒙到做好的鞍马大形上,切掉多余的部分后,贴上鞍桥两头的图案进行修整。用转盘,可以调节的铁架及各种形状的刮片,作为简易的油泥车床,制作一些细小的部件,最后完成的鞍马泥稿,喷涂黑色水补土作为底漆,先喷一层较深的红色,然后喷一层较浅的红色做色差。遮盖后将鞍桥喷涂成金色,马鞍的基本色就完成了。花纹采用手绘的方法表现。我将国画颜色里的石青色与石膏混成浆状,涂抹到印花团的凹线里。待石膏逐渐凝固的时候,小心地用湿毛巾擦去凹线以外的石膏,图案的蓝色边线就显现出来了。
白胚填补土打磨之后装上铜丝做的马衔。喷涂黑色水补土。用金色喷涂缰绳上的金属部件,然后遮盖,喷涂缰绳胸带后也用遮盖液遮盖。将眼睛喷上亮光黑色后遮盖,喷涂暗红色底色。喷涂,马匹的枣红色基色,不能将底色完全覆盖,要根据图片及马匹的肌肉结构做出色差。喷涂眼圈,嘴鼻部分的黑色,注意过渡部分要自然,遮盖喷涂出头部的白色花纹,注意控制喷笔的出漆量。多了一点白色,马首就不那么单调了。继续完善如红缨,云珠之类的小部件的组装。
马桩桩头的雕像我选择了小猴子的造型,一来添加一些灵动多点生气,二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拴马桩上蹲一个小猴子有“马上封侯”的吉祥意味,考虑到是石雕,没有将小猴子做得太过精细。同时为了不让拴马桩太过简单,我还是给它做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底座,相同风格的底座也使得其和上马石有了一个呼应。我制作拴马桩以及上马石这类的古代石雕时,底座和上面的雕塑是分开制作的,这样可以把立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形体借助工具制作得非常工整,而这种工整精细很有必要,当合单独完成的浮雕兽头及祥云图案组合以后,可以恰到好处的形成一种唯美感。由于用直尺以及刀片刮出来的油泥块儿,一般都大过平整,没有石头材质的粗矿感觉,而且后期翻模的色彩也会显得不真实,所以我用有粗矿表面的石块儿慢慢地敲击油泥表面,不能敲得太猛,尤其敲到立方体的棱角时得很小心,纹理过大或者敲得变形对于微缩的模型场景来说就显得有点假,小猴子这样一些小的油泥稿我都是放在小玻璃板上进行,手捏着玻璃板不直接和油泥接触,不然的话,手的温度就会不知不觉把泥稿软化变形,裁切出来的拴马桩中间部分,油泥和的不是太均匀没有关系,做出凹凸的糙面后就看不见了,用石子儿敲过的油泥块儿表面要用直尺刀片再次修正,以保持直挺的感觉。小猴的大型出来后先和拴马桩假组一下看看大小是否合适,有问题及时调整,油泥的优点就是可塑性强,可以表现更多的细节和精准度,底座还是用的自己制作的刮片刮出。我在去年11期的《厚德专家》一文中谈到过就不再赘述了。逐渐添加细节。注意不能太过精致,因为民用的物件不会那么奢侈和华丽。单独制作的上马石前部的装饰兽头浮雕。类似的这种工整的装饰雕塑一般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精修,我都会开一个石膏模具留着以后备用,防止浪费,哈哈!完成的地台泥稿,假组一下找找感觉,没问题就等着开模了。青石板的路面,也是找了不少的图片参考,考虑我的场景内容不多,就石板做得比较残破,丰富画面。石台的上方我参考了图片做出了一些踏浪和磨损。
翻出来的石板白胚觉得还行!还是黑色打底,注意一定要尽力把黑色喷涂到缝隙里面。调出石板灰的颜色大面积喷涂,适当保留底色,在此之上做色差。增加了一些类似于铁锈的颜色丰富层次。将马和地台组合看看色调是否和谐。找了根棉线做缰绳的前半部分。用0.2毫米的薄铜皮作为缰绳,拴在马桩上。为了增加生气给地台上种些草,将染好色的麻插入事先钻好的孔中,用502固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