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度学习”遇上“评价任务”——语文1组有效教学节活动小结
(2016-11-16 22:07:46)分类: 教教,说说,议议 |
何为“深度学习”?
查阅资料可知,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而言的概念。浅层学习是机械的、接受式的,以记忆和复制为特征,是不求甚解的学习。深度学习则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以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深度学习强调的是:迁移、批判、运用和创造。
何为“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指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学习任务。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而教学过程便是落实评价任务的过程。
确定了活动主题后,组内老师们经过商讨,由沈燕玲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沈丽莉老师做主题报告,其余老师分成两个观察小组,分别由庞亚萍老师和干明老师负责课堂观察结果的汇报。分工完成后,沈燕玲老师开始琢磨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出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是她最关注的。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和第一次试上尝试后,最终沈燕玲老师将《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学习用“饱经风霜”造句。
2.当一回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
3.学习课文“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与教学目标相呼应的评价任务也应运而生:
1.通过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能体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的关键词句,在提到“饱经风霜”的时候联系生活和经验,用“饱经风霜”造句。(检测目标1)
1.学生根据图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这些松树。(检测目标2)
2.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说出“总分”的构段方式,从第二自然段的详写和第三自然段的整体描述的略写,理解“点面结合”。(检测目标3)
此时,2个观察小组的成员们也开始了观察量表的设计。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运用能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沈燕玲老师的课堂中出现了哪些评价信息能证明深度学习的展开。因此,我们将两个观察小组的主题分别设定为 “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学生是如何围绕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试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观察“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学生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是否体现深度学习?”分析证明评价任务是否促进了深度学习。
在组内老师的协助合作下,一切准备就绪。11月15日上午第三节课,沈燕玲老师在五5班执教《黄山奇松》一课,课堂氛围活泼有序。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们也忙着在观察表内记录着自己所观察的信息。中午就餐完毕,所有观察信息及时汇总到了庞亚萍老师和干明老师手中,沈丽莉老师也在电脑前结合本次课撰写着主题报告。下午1点,语文1组课堂研讨会在311会议室开始了。
首先,庞老师进行了“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观察报告。庞亚萍老师根据课堂实际,一一指出沈燕玲老师设计任务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得出观察结论:“ 1.评价任务的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2.评价任务的设计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
评价任务 |
教师是如何呈现评价任务的 |
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深度学习的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学习用“饱经风霜”造句。
|
通过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能体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的关键词句,在提到“饱经风霜”的时候联系生活和经验,用“饱经风霜”造句。 |
环节一:ppt呈现评价任务: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这些奇松“奇”在哪儿?说说你的感受。 环节二:提问:你能用“饱经风霜”造句吗? 环节三:迎客松是怎样欢迎客人的?它会怎样介绍自己? |
1.引导学生在理解“饱经风霜”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说话,属于运用,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2.引导学生想象松树经历了什么?出现评价信息:抗日战争时候受折磨、忍受风吹雨打、忍受大雪压弯枝头,等等。学生展开想象,属于创造,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属于创造,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
2.当一回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 |
学生根据图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这些松树。 |
环节一:ppt呈现:争当小导游。 环节二:欣赏其他松树的图片,介绍松树的姿态。 |
1.鼓励争当小导游介绍松树,属于创造,体现深度学习。 2.欣赏其他松树的图片,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介绍其他松树的姿态。迁移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利用想象,通过追问、提升等方式,出现了学生迁移和创造,属于深度学习。 |
3.学习课文“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说出“总分”的构段方式,从第二自然段的详写和第三自然段的整体描述的略写,理解“点面结合”。 |
环节一:提问:描写黄山的松树,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借此回顾《师恩难忘》,分析“点面结合”的写法。 |
回顾《师恩难忘》中点面结合的写法,属于写作方法的迁移。此处如果有小练笔,或许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好。 |
接着,由干明老师做“学生是如何围绕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观察报告。干老师根据深度学习的特征:“第一,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第二,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第三,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第四,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逐一分析学生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是否体现深度学习。
学习目标 |
评价任务 |
怎样围绕评价任务进行学习? |
学生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是否体现深度学习?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学习用“饱经风霜”造句。
|
通过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能体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的关键词句,在提到“饱经风霜”的时候联系生活和经验,用“饱经风霜”造句。 |
1.默读课文,圈画。 生1能能找到哪些齐松,“奇”找到了3处。 2.“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造句,能用自己的语句进行解释。 3.在理解的基础上,带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送客松向游客告别,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告别的话语。 |
1.能体现深度学习,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画,体现了深度学习的主动性。 2.能体现深度学习,延伸到人、经历、建筑。 3.不能体现深度学习。 4.能体现深度学习,延伸到说话练习,做到了学习的迁移。 |
2.学习课文“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说出“总分”的构段方式,从第二自然段的详写和第三自然段的整体描述的略写,理解“点面结合”。 |
1.师提示下,学生看第二自然段,老师提示课文内容,学生说出总分写法; 2.师提问:课文问哪些详写?指名学生说。 生1,生2都没有说对。 师提醒看课文其他内容,学生3找出了略写的是第三段中其他松树。 3.师生回顾《难忘师恩》的写作方法,学生齐说出点面结合。 |
1.不能体现深度学习。 2.能体现深度学习,因为前两个同学说错答案给后面的同学带来了反思。 3.能体现深度学习,能让学生回忆以前的课文,理解哪些是点,哪些是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一生谈到学到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会在写作中运用的想法,体现了重视学习的迁移。 |
3.当一回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 |
3.学生根据图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这些松树。 |
1.同桌互相介绍,教师指名学生进行介绍黄山三大奇松。 2.仿写句子:黄山松树千姿百态,有像( |
都体现深度学习: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尤其在同桌互相介绍环节,每个学生能参与到了其中 |
最后沈丽莉老师做了主题报告“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深度学习”。在沈老师的报告中提出了 “评价任务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一座有力桥梁。”的结论。沈老师娓娓道来,其实我们学校一直以来精心研究的评价任务,对教师来说,它是一条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它是一条走向深度学习的捷径。看来,当热门话题“深度学习”碰到了汾小的土特产“评价任务”能激起这样闪亮的火花啊!
研讨会接近尾声,组内的老师们在张校长的指导下,纷纷谈起了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与困惑。虽然此次语文1组的有效教学节活动结束了,但是我相信“深度学习”与“评价任务”相碰撞激起的那一抹亮光一直会照耀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