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2013-12-30 20:54:48)
分类: 教教,说说,议议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一、  主题的解读:我们组观察的主题是教学评一致性。

作为一种教育原理,“教—学—评一致性”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评一致性”的核心是学习目标。所谓“教--评一致性”,就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因此,要在课堂中落实“教--评一致性”,需要有这三方面的要素:始终在场的学习目标、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目标、评价指向下的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小组试着以这一理念来分析 倪老师《夕阳真美》这一课。

二、  证据的呈现

1.始终在场的学习目标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我们认为只有学习目标始终在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本堂课上倪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这堂课中,倪老师为了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2/3以上的学生能根据文中的短语,当堂背诵课文。”她设计了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讨论背诵的方法,进行自背、同桌互背、抽样背。”并根据教学目标将这些学习任务贯穿到第二板块的教学中,我们来看这一板块的教学实录:首先倪老师让学生讨论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背诵时要想象画面,根据短语的提示进行背诵”,这时让学生利用讨论出的方法再进行背诵。老师通过自背、同桌合作互背、指明学生背诵的方式来检查第二条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因此,从我们的观察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表格的第一栏就是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第二栏是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第三、四栏就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教与学,可见整堂课的目标还是在场的。

2.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

评价是课堂效果检测的手段。我们认为只有将评价嵌入教学,在课堂上跟进,才有可能实现“教--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看倪老师本课中的课堂评价。

例如,本课的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读好文中的短语,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夕阳的美。” 怎么算学生朗读好了课文呢?如果是让学生来评价他人的朗读,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有感情呢?于是倪老师将评价具体化:“学生根据朗读评分规则,进行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采用朗读评分规则,让学生根据评分规则去检测目标的达成,确保目标的在场与落实。

老师是如何利用评价规则促进朗读的,我们另外一个小组将进行更全面的观察,这里就略过了。

3.目标、评价指向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所有设计理念在课堂具体实施的过程,教学过程只有充分展开才有可能实现“教--评一致性。而教学的充分展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首先教学展开是指向目标的。

例如:在本节课中倪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2/3以上的学生能根据文中的短语,当堂背诵课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倪老师把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成一个学生讨论的活动。让学生讨论背诵的方法。在学生讨论时,倪老师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想象画面,根据短语进行背诵,难背处反复背诵。”再让学生利用讨论出的方法进行背诵。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倪老师根据目标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展开,这样确保了目标的达成。

其次教学的展开是依托评价的。教学过程就是评价的实施过程,怎样证明教学展开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这就需要评价的检测。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倪老师的评价是:“讨论背诵的方法,进行自背、同桌互背、抽样背。”这个评价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2/3学生能当堂背诵课文”的程度。当然课堂还存在一定问题,等一会我们会谈到。

结果分析:

老师的这一课,从第一次试上,到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课堂,期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最后的课堂可能没有那么完美。但我们可以看出倪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着“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1. 学习目标是一直在老师心中的,它落实于评价,通过教学得以实现

2. 教师从头到尾都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评分规则而行动。

3. 教学活动是依托评价,指向目标。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倪老师是想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的。老师有“让学”意识,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