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守护退居为老祖宗看门,以至于把中医、传统武术和若干经典奉若神明,就意味着走向文化自信的反方向〗
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这是血脉和精神力量所在,全面否定意味着自断血脉,自我瓦解精神大厦。我们犯过错误,比如在那个荒唐岁月就进行了一场刨精神祖坟和紊乱传统价值运动,其导致的恶果已经显现于当下,带来的危害很长时间后亦无法根除。这一点从“坏人变老”说辞中可以看出端倪。
不否定并不意味着固守,不否定只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解决到哪里去,靠既有的文化成果远远不够,必须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成果。毕竟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小农经济或农业文明,不仅不适用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甚至在许多方面会发生直接冲突。
就如“领导干部学国学”,可谓如火如荼,然而国学大师也未必能够讲清什么是国学。老祖宗讲的国学是国家教育机构,而今天的国学应当生成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上了深刻的意识形态烙印。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听到看到意识形态化的权威表述。
正因为讲不清,便无法弄清精神实质,抽象出精神品质,只能载体化解读,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孝》、《弟子规》,以及穿着汉服行跪礼,等等。如此情况下出现“国学大师”到大学兜售“三从四德”,现场被学生怒怼,自不奇怪。
或许因为讲不清,大众乃至一些政府部门对待传统文化便出现了混沌化。比如传统武术被现代搏击打惨后,就出现了权力拉偏架的影子。此乃大可不必。鸦片战争后上百年,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上乏善可陈,于是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霍元甲壮胆,抚慰心灵,这是无奈下的选择,不足为怪。而今中国已经实现巨大超越,仍然试图将民族或国家精神倚重于传统武术,未免让人发笑。
至于把中医中药上升到精神之基的高度,谁说个不字犹如挖祖坟,同样幼稚。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和永恒的东西,尤其把实用经验技术异化为精神载体或精神支撑,必因僵化而走向瓦解精神大厦的道路。因为不能发展和超越,只能靠虚构来维系高尚和伟大,此操作一定是靠不住的。该去除的去除,该更新的更新,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所以,要在传统文化成果中抽象出精神品质,生成新文化,而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还是十九大报告讲得好,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有方法论的表述则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