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公方彬
公方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06,796
  • 关注人气:6,3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今日人民网转载《解放日报》文章,《“抗日雷剧”的负面作用不可轻视》,受到热议。这种现象早就为观众深恶痛绝,并且为官方乃至主管部门痛斥,属于“三俗”的范畴。然而,至今大行其道。分析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有一次给官方举办的国家级影视编剧和出品人培训班讲课,我不客气批评他们粗制滥造,甚至调侃说,这样的电视剧如果观看超过半个小时就想跳楼。主持人结束时说,我们该拿出点高质量的产品,别让公教授跳楼。
       课后与学员交谈,有个编剧说,我就是负责电视剧审查的,我也痛恨污辱智商的“抗战神剧”和让人跪下来当奴才的宫廷戏,问题是除了这些题材,还有什么题材可以拍,拍了可以播?经他一问,我一时语塞。
       并不仅仅是影视界步入困境,理论界大致如此。很多人的思想空间之狭窄,语言之干瘪,以至于其文章让人不忍卒读。
       一段时间来,我参加国家顶级学府的政治理论成果评审,该专业领域的博士论文答辩,以及相关理论研讨会,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惑。中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学都是政治大学,或者说奠基于政治而非人文(二者非对立也不应对立),认清这一点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厘清我们遵循的逻辑和秉持的价值系统〗
        这一判断既产生于对古今中外大学所作的比较,更出自对我们现有大学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的分析。
        以下三点支持这一判断。
        第一,党委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务,党对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提出的核心要求在政治,比如“政治家办学”。相应的还有党委及其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这都不是无的放矢的口号,而是有鲜明指向和具体要求。
        如果结合1952年院校调整,将民国时期的英美模式改为苏联模式,特别是把教会创办的所有大学分拆或改名,更能看出其间的源流、特质和要害。
        第二,对科学家特别是从事社科教学的老师突出强调政治标准。政治不过关,“一票否决”。为了保证政治过硬,进行了大量政治学习与政治考核。
        比如,政治错

〖“吵架”中的语言水平和逻辑力量,直接反映着一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与人文素养,同时深度影响斗争效果,不可掉以轻心〗

在今日头条看到一个小视频,有个萌娃批评父母没文化,说话脏字多,要求父母多用一些古诗词。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延伸开来,国家间的斗争如果处于“动口不动手”阶段,话语系统和逻辑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表现于代表国家形象的政府部门和媒体。

围绕鸡毛蒜皮小事开展的市井吵架,还真没有多少理可讲,有时骂声就是道理。所以,“有理不在言高”并不通行于市井,但到了庙堂就是另一回事。

国家间的舆论攻防,抑或争取同情者,真正产生作用的不是音量音频,而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力和道义,另一个是代表国家意志者的语言能力。

 

       〖世界已经由阴谋走向阳谋时代,认清这一点,对于改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其话语系统,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重要而又迫切〗
        我们很多人喜欢以阴谋论评价事物,尤其涉及国际关系和大国博弈。这种现象如果只是表现为说辞,亦无不可,如果因此限制了思维,影响了处事方式,必定逆转和恶化舆论环境。
        那么,阴谋与阳谋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呢?
        阴谋大行其道,一定有其客观必然性,其间至少两个条件或两个原因起支持作用。一个是两大政治集团对峙,形成有形无形铁幕,相互看不见或看不清,读不懂或不想读懂、故意读不懂。另一个是通过阴谋论来贴标签或先入为主,在丑化对方的同时将自己推上道德的制高点。
        阴谋走向阳谋,也存在客观必然性,因为施行阴谋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得不偿失,这背后是世界生态已经为两大变化所改变。
        一个是冷战而来的铁幕因苏联解体而瓦解,再加上科技进步将过去阴影中的东西拉到阳光下暴晒,导致阴谋尚未形
       〖太多的分裂撕裂源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双重价值评价系统〗
        有人说我们社会发生了广泛、持久而又严重地撕裂或割裂,既有体制内与体制外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有在职与退休而来的价值观念和话语系统发生蜕变形成自我冲突,更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政治观对立而来的冲突。至于双重人格普通存在,就更是悲催的事情了。
        撕裂与割裂,对立与双重人格,因人性和社会性而来,带有本源性特征,任何国家社会都难消除,只是范围、性质和烈度存在差异而显出讨论的意义。
        冷战时期整个世界因意识形态对立而出现严重对立。那时不讲对错,只问左右,甚至严酷到政治稍不正确,轻则政治失落,重则失去生命。
        今日世界早已走出冷战,即便很多人仍然存在严重的冷战思维,但集团对抗构成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生态瓦解。因此,新的与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相关联的分裂、割裂与对立凸显出来,与政治发生替换。比如西方的“白左”与右翼。
        就我们社会来讲,大多根源于思维。虽然
      〖我们真的没有那么脆弱,我们今天的自信真的不是依赖古人成就,我们真的不能鼓励或变相鼓励学生举报老师〗
        有些价值判断或认知已经到了必须厘清或重新厘定的时候。
        我们曾经很脆弱。百年屈辱形成了严重的“弱国心态”,所谓玻璃心。不得已到老祖宗那里找自信,这就有了顾颉刚先生所说的“层累地制造的中国古史”。甚至有人将历史宗教化,只能仰视,不能质疑,只能溢美,不能检讨,否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是挖祖坟行为,断不许可。
        说实话,至少在创造力上我们祖先真得不是很伟大。元明清三代700多年,没有创造一项影响世界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既便上推至更久远的历史,找到一些成果,也不会为当代人提供真正的自信,因为古人高大说明今人渺小,仰视古人意味着今人跪着。
        当然,靠古人撑面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皆竟现代人在创新上乏善可陈。问题是当下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可以找到新的精神支撑,这时仍然对古人只许溢美,不许置疑,实在是无厘头
       〖文明不冲突,但文化有冲突,并且不冲突的文明与冲突的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于是,这便涉及到对待它文化的态度,及其如何处理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
        既然是文明就必定相融,否则就是野蛮,所以说文明不冲突合乎逻辑。文化却存在先进与落后,先行和后发,差异导致认知错位,并且还有价值系统与评价尺度不同而来的冲突。
        物质主义形态下的文化,其价值观是生存权为人权之首要。后物质主义形态下的文化,其价值观乃人权高于主权。如此巨大差异注定带来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
        是否可以通过回避文化差异,突出文明互鉴,以求化解矛盾和冲突?理论可行,操作困难,因为文明与文化难以区分。比如,伊斯兰文明与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明与西方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如果将各自的文化特质去除,文明也就成为没有实质内容的符号。
        美国社会制度奠基于两个基础,契约精神和职业精神,二者与基督教高度关联。讲西方是法治社会,法治来自契约,契约来自宗教,至少很大程度上来自宗教。基督
〖一种文明或一个国家民族步入伟大时代的指标性要素是什么?应当是创造出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思想文化成果。扪心自问我们已经或正在创造这种成果吗〗
       前天受家明先生之邀,赴广州参加2019年“南国书香节”,在展馆做了一场演讲。说实话,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场所搞演讲,我没有太多期许,所以前往,一方面是老朋友之邀,另一方面借机感知大众阅读热情,以及作者和出版者是否向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现场所见,人流比预想的要多,听众在嘈杂的场馆听讲,热情比想像的要高,有位老同志甚至是等我吃完盒饭后合影。
       这合乎逻辑,因为人没有饭吃时只关心吃饭问题,有了饭吃后必追求精神享受。今日中国,已经奠定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始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时代启程。
       这里我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既然国家民族走向伟大的重要标志,在于诞生一批思想成果光耀世界的大思想家,那么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是否正在孕育和成长着一批思想家及其大思想成果?如果有则反映在出版物上,如果没有其原因何在?回京后两天,问题紊绕

〖哪些是真敌人,哪些是基于某种需要塑造甚至臆造出来的敌人,必须清楚,避免最终都化作真敌人。哪些是真朋友假朋友或装作是朋友,也要清楚,避免真假混淆〗

       看一下当今世界国家间的博弈,因为利益冲突而构成敌对关系,这将是人类实现大的自我超越前的客观存在,挥之不去。同时,也还有一种敌人,是基于某种需要而塑造甚至臆造出来。

       敌对关系是这样,朋友关系或所谓的朋友关系大抵如此。

       本质上讲,国际上的敌人或朋友,都是不同政略与策略的产物,十分正常,但要保证关系向利己方向演变,需要高超的处理技巧和能力。

       首先,要以高站位和视野认清敌我友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低站位小格局蒙蔽心智。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多维的、动态的。就如今天看苏德战争,常常为战前那么多重要信息被斯大林忽略扼腕,其实这只是信息一方面,还有更多以假乱真的信息在紊乱着人们的判断力。如何避免为复杂现象所惑,需要站到世界审视自己,而不是关在门内看世界。因为所有国家共同构成世界,而非世界归属于某个国家。换言之,世界走向并非决

〖尽管曾经辉煌到与民族精神、国家兴衰相关联的高度,仍然不得不接受传统武术走向衰落的现实〗 
       外国人早年来中国时写的游记中,讲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现象,“男人打架像女人,揪头发,撕衣服。”是否真实写照,无从考证,但武打小说中的玄幻镜像看不到确信无疑,因为原本就不存在。问题是出奇制胜的击技为什么也难见到?因为传武走到今天,早就异化为表演性质,而不是博击。
       看一下网上比武镜头,会发现传武“大师”几乎都由套路回归抓挠,因为几个招牌式动作还未及亮出,就倒在现代搏击面前。
      所以造此,恰恰缘于传武太重套路,形成了强烈的仪式感。笔者有两次参加组织性学习,早年练捕俘拳,后来练太极拳,学到最后有些招式也不知干吗用,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反复纠正动作的标准度,整个队伍表演时的整齐划一否。 
       这样下来,到对攻之时,如果对方也是套路之人,或许有几个来回,如果是不按套路出手的自由博击者,也就只能回归揪头发撕衣服的原始状态,或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