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们为什么都写日记,他们的日记是写给谁看的〗
在王杰纪念馆,稍加留意会发现且深刻感受到,其英雄事迹的强力支撑是高尚的情怀和先进思想,而印证精神与思想的,除了为他人生而自己直扑死亡,就是《王杰日记》。
在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主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包括雷锋日记、王杰日记、焦裕禄日记……,为什么几乎每个英模人物都有日记和光辉名言?他们写下的这些话语,究竟是说给自己的还是写给社会的?这个问题每每都成为今天的人们学习英模、审视英模、回望时代所聚焦的问题之一。
日记,内涵很丰富。
它是时代影像落到一个人身上时的展现形式或方式;
它是党引导和教育群众所倡导的范式,领袖有“语录”,群众有学习心得笔记、日记;
它是特定时代的人们修养自己的重要路径和载体,也是上进者向组织表忠诚的具体方式;
……
由此,在政治作用与社会氛围的促使下,争取进入主流的人们都会选择写日记。因此,日记既写给自己,也写给组织和社会。
强调时代和政治作用,所有写日记的人,共同特点是存在于或追求进入组织之中。党员、军人、学生英模多有日记,而农民英雄一般没有日记,这决不单单出自有没文化,从农村当兵者,也努力学写日记,还是因为是否在组织内,这决定着写日记的意义和价值。
我赶上了那个写日记年代的尾巴,也写过几十本日记,并且作为英模宣传时,部分日记还摘发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报刊上。
当时自己写日记的初衷,是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后来觉得每天写日记总得有话说,要么学习心得,要么做了符合主流社会倡导的有意义的事。如此便成了促进自己进步的良好方式。
当然,也有政治追求的原因。如果来自农民归于农民,那就是我一个阶段的成长心声,如果得到了组织的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认可(后来宣传程度超出想象),日记就是交心的鲜活载体。
既然日记并不仅仅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必考虑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以及怎么写。这就是英模日记即使检讨,亦不同于“倾诉”和“心语”,而是充满着先进思想和高尚语言。
日记是中国先进人物的标配,印象着那个时代,或者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映像的浓缩。读懂日记,也就从一个角度读懂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