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教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7-11-03 09:50:25)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3、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雨量器能测量降水量的原理

  教学准备

  圆柱型笔筒  培养皿  塑料槽  金属的茶叶罐  锥形瓶  量杯  喷壶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播放《小女孩第一次经历下雨》的视频。在视频中下雨给女孩带了快乐,可是,我们看到雨落到地面上,渗透到泥土中就消失了,那我们怎么测出降了多少水呢?

  学生:可以用容器装起来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提出疑问

  师:可是容器的形状多种多样,老师这里有6种容器(分别是培养皿、、塑料槽、金属的茶叶罐、锥形瓶、量杯以及圆柱形笔筒),你们觉得哪个更适合测量降下来的雨水?

  2、学生讨论哪种容器更适合做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并给出理由。(5分钟)

  师总结:要成为一种测量工具,它要求每个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结果都应该相同。你们想想看,如果拿量杯来测量降水量会有什么不妥?用培养皿测量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培养皿能接的水太少。使用量杯的话即使下同样多的雨,测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师:所以大家都赞成雨量器应该有一定高度并且应该是柱状的。那现在我手里的柱形笔筒和塑料槽都是柱状的,如果放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内,你们说说看,测出来的雨水会有哪些数据相同?

  生:体积不相同,可能高度相同。

  师:两个柱形容器放在同一位置,24小时内测出来水的高度会一样。我们就用这个相同的值来表示当天的降水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我们称为雨量器。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为了使测出来的值更准确,所以降水量的单位是?

  3、出示制作好的雨量器。

  (三)教师演示实验(15分钟)

  1、过渡语

  师: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现在想想,降水仅仅指的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降水?

  学生:雪、冰雹……

  师:可是现在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学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把雨量器放在毛巾中间,放平,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还原实验器材。

  3、学生汇报记录的降水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下来。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雨量等级表》

  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雨量器,并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        降水量

    用高度表示      单位(毫米)

  雨量等级表

     

  《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次上《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在第一次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当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知道降水量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但是,第一次上下来,张忠华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发现我只是强制性地灌输了一个雨量器的概念给学生。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雨量器为什么都能测降水量依旧没有认识。所以,我在上述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教学目标。因为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增加这一目标只是引导孩子对雨量器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更改过的教学设计,确实活跃了课堂,特别是第一个探究环节“哪个容器适合做雨量器?”的讨论很激烈。在展示的各种形态各异的容器中,我选择的是举手表态的形式。却发现一个情况,6种容器,只有培养皿没有学生选。其他的容器都会有学生选。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培养皿的时候,他们的结论是因为它太矮了,雨下得大点就会溢出来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它们认为下大雨,水会满出来就不适合做雨量器。这种想法还是比较感性的。其实在下小雨的时候,培养皿也可以做雨量器。

  整堂课下来,确实让孩子们深入的理解为什么雨量器是柱状的,以及降水量为什么是以降水的高度计算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不足,需要后续改进。

1、由于时间上课时间紧凑,所以在课堂没有设置制作雨量器这有过程,而是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后让学生回家完成。并且模拟降雨这有过程也是演示实验,所以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研究降水量这一问题的全过程。建议是课前让学生提前做好雨量器,在校内操场分组模拟降水的过程。

  2、因为整个降水过程是模拟的,学生没有直观了解气象站中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所以可以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

  3、降水量柱状图的描画比较费时,可以采用excel输入数据获得直观柱状图的方式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