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2015-12-28 22:22:51)《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安徒生童话是十九世界世界文学中意义最深远的文学现象之一,安徒生的首创之功就是勇敢地把现实生活引进了童话创作。贝洛童话不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只是转述民间故事,使之具有某些现实意义。格林童话的采集和整用理带有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安徒生也用民间文学的素材进行童话创作,但这些素材都是在童话作家的心灵中消化了。他有一批完全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成功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还具有一些安徒生个性的特点,即创作思想和内容上温暖的人道主义。安徒生童年生活的苦难,求学经历的艰辛,对下层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使他的童话创作一开始就放在这个基点上。要为那些穷孩子“写些美丽的东西,富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使他们凄凉的生活有一点温暖。同时,通过这些东西来教育他们,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由此可见,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思想是如此明确:人道主义、美丽的、温暖的。
“现实思想在童话中获得了极富诗意的幻想色彩,然而并没有各种可怕的怪物和黑暗势力使儿童的想象力受到惊吓。”最能说明这点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衣衫褴褛的金发小女孩,孤寂走在圣诞节寒冷黑暗的街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也没有人和她说话,甚至没有对她投出一线同情的目光。冥冥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当然,幻影不能使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摆脱寒冷和饥饿。童话大师让她死在了深深疼爱她的祖母怀抱里,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去了——她们跟上帝在一起。”就这样,作家艾为可爱的小女孩的夭折罩上了一层温暖柔和的色彩,给人以淡淡的希望。这样的一个童话构思是属于安徒生的,既不向孩子渲染夭折的可怕,也不设计仙女的救助使之大团圆。
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这不仅是教材选用过安徒生的《丑小鸭》,还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1913年周作人先生最早把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广泛的影响。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能轻易读懂故事的内容。但少部分学生在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这几点还做不到。今天中国的小孩子难以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很多孩子都认为文章只是在写小女孩的可怜,但要在学习课文时感悟对作者人道主义精神还存在困难。
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激起我们对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也激起我们对当时社会不公的痛恨。正因为此,这篇童话强烈的批判色彩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解读的主题。
但细读后发现“不幸”似乎不是这个故事的全部,不幸中有亮点,有希望,那就是作家安徒生一次又一次描绘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幻觉中出现的画面,如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冷漠悲惨世界之外的小小的世界。这个小小世界代表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生活理想。弱小莫过于小女孩,悲哀莫过于小女孩,孤苦无高莫过于小女孩,陷入生活的绝境莫过于小女孩,可是小女孩没有对生活绝望。她的心中仍然有爱、有希望,有对幸福的向往,有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如此弱小的生命,有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
应该说,在世界上,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遭遇不幸的孩子绝不止一个。为什么安徒生的故事感人至深,独具魅力?仅仅是因为作者表现了小女孩的不幸,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我们读到的其他表现穷苦孩子悲惨命运的作品相比,《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止步于命运晕的悲惨,并不是靠咀嚼显示的苦涩激发读者心中的仇恨。相反,作品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对生活、对人世间的爱。小女孩的心中始终保持着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她不管多苦多难——拖鞋跑丢了,差点被马车撞倒,回家会挨打等等,统统不能阻止她对幸福的追求,没有消磨她对生活的期待,没有改变她灵魂的朝向。她纯洁的心灵,天真的向往,震撼着每个读者的灵魂。
远古人类从丛林中走来,从蛮荒走向文明,莫不是在理想的光芒照耀下一步一步前进的。从一时一地的现实效果看,种种努力,及近于徒劳,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每次都会滚下来,来回往复,永无止境;就像吴刚砍月桂树,一旦放下砍刀,被砍的部分就会长出来。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这就是理想的力量,就是人类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单独地来看,每一次都是徒劳的,无济于事的。但是一代代人的努力,永无穷尽的努力,却让人类最终走向文明开化,摆脱蒙昧混沌。是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与幸福,正源于人类灵魂的朝向。
小女孩擦燃火柴,是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行
为。小火柴能够带来的现实温暖十分有限,然而却给他带来了精神寄托。在火柴奇异的光芒中,她看到了美好的事物,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虽然,火柴一灭,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仍不放弃,仍不绝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要留住希望,留住美好。最后,她索性擦燃了一整把火柴,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追求幸福,最后简直是倾其所有,奋力一搏了。擦燃火柴也许是徒劳的努力,改变不了她的命运,却映照出她的灵魂朝向——朝向光明、温暖和快乐,朝向美好幸福的生活。小女孩从一根火柴都不敢抽出来,到一根一根在墙上擦燃,到最后竟然擦燃一整把火炒,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和力量!这种不竭的力量来自于她对幸福的渴望。
小女孩冻死了,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微笑,因为她在幻想中跟着奶奶飞走了,这个世界给她太多的痛苦,有来自社会的欺凌,有来自家庭的虐待,但是自始自终,那些阴暗的东西都没有改变他灵魂的走向!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以往,我们在教学时,很少关注这句话的蕴意。如果往深处想,人们不知道的还不止这些。小女孩身处绝境,却不绝望,仍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她心中有爱,有渴望,正是带着爱,带着对幸福的向往走向新年的。她的心灵超越了现实的苦难,心中永伴着光明和温暖。遗憾的是,周围的人们,谁也不知道。
冷酷的现实,凉薄的人情,饥寒交迫的困境,会让多少人丧失生活的信心,丢掉生活的希望,从此一蹶不振,但小女孩没有这样。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幸的,但是留给我们不是一个凄惨灰暗的身影,而是充满理想光辉,追逐幸福的形象。着篇童话故事,不是简单的止步于批判和暴露,更是在意于建设和指引,给人以精神的力量,明示我们灵魂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