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仓下中学

(2019-09-26 12:54: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歌词/对联

仓下中学楹联

许荣海

 

建国后,祇陀寺改为学校,现为仓下中学仓下中学座落在唐朝诗人李绅、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的故里——云林街道。校内存有原祇陀寺古迹:飞虹桥、香花桥、放生池、古银杏及古黄杨各一棵(二树均有数百年历史)。前几年,校内重建文昌阁,重建鞋渡桥。寺内留有残存的两段舍利塔身。

1949年秋,仓下小学校长陈希韫在小学内创设初一、初二复式补习班。先后用徐世炎宅和仓下大王庙做过教室。1952年暑假招生时,在无锡县长张卓如建议下,将学校迁至祗陀寺,由仓下、云林、杨亭和关泾四乡共同办学,学校发展为二部三班的补习班。1955年暑假,改名为无锡县私立仓下初中。1956年转公办,定名为无锡县仓下初级中学,施教范围扩大到查桥、安镇和坊前部分地区,班级增到三部九班,校舍有所扩大,并逐渐形成一支教育管理队伍,学校处于稳定发展时期。[1]  

1966,学校停课,损失严重。1968年秋复课,1969年始办高中班,改校名为东亭一中,另有东亭二中设在东亭镇,1974年改名为东亭中学,1975年秋,县教育局命东亭二中为东亭中学,本校改名为东亭中学分部。
  1978年改名为无锡县仓下中学,教学秩序日趋正常。1981年全县教育事业调整,撤消高中部,恢复为无锡县仓下初级中学。1995年无锡县撤县建市,学校改名为锡山市东亭镇仓下初级中学。随着撤市建区,2001学校年更名为无锡市仓下中学。
  截止2012年,学校占地78亩,校舍建筑20599平方米。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768名,教职员工76名,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一级教师28人,区学科带头人2名,市教学能手2人,区教学能手3人,区教学新秀8人。

近日,笔者前去采风,见古银杏及古黄杨依旧生机勃勃;放生池改成喷水池,池上飞虹桥依旧。

飞虹桥南新建一四柱三门二层石牌坊,正背石柱各镌刻二副楹联,正中“爱满天下” 门下为:

教研相辅终成大器;

学用并臻须做真人。

此联很好地体现了该校“教研相辅、学用并臻” 的教育方针,对仗工稳,平仄相谐。

边柱一联为近代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格言警句: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此言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作为对联,应上下倒装,即:

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

才符合对联尾声上仄下平的最基本规律。不过,对名人名言能否倒装,见仁见智。

背面正中借用了东林书院顾宪成的一副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启迪学生要学习之外多接触、关心身边之事。

两侧另一联为:

    重道承前,奠定根基增砥砺;

    育才启后,提升境界获琳琅。

“重道”,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砥砺”,意思为磨刀石,也做磨炼锻炼,用来表示革命意志。“琳琅”, 指精美的石头。比喻美好的事物。

飞虹桥上北数十米,另保留有一池,池上香花桥略加整修(桥上护栏),桥西数米,是重建的二层“文昌阁” ,阁侧古银杏、黄杨及其他花木相伴。阁前檐廊门柱悬有短联一副:

    抡材铭古训;

    育德倚良方

“抡材” ,即选拔人才。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 元和中,太尉愬为魏帅,下令抡才于辕门。

该联言简意赅,对仗工稳,平仄相谐。而原联却是:

    修身传古风;

    育才倚良规。

其意虽佳,对仗也工,只是平仄混乱,特别是上下联都是平收尾。因此联平仄严重失调,故被换下。

阁内底层前柱有副抱联: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蠧虫。

“蠧虫” ,原指书木中的蛀虫。后借指爱书或爱读书的人。 徐迟 《三峡记·宜昌导游》:我记得三十年前,在 北京 给我导游的是个蠹虫,他让我陪他跑遍了古城中几乎所有的旧书铺。

还有幅小青绿山水国画中堂,两侧悬市书画院院长王建源所书,纸质楹联:

    四顾却凡路;

    对座咏新韵。

此联上联不明,平仄失律,特别双仄收尾,违背了楹联“上仄下平” 的最基本规律。

二楼“云林遗风” 匾额下,中堂两侧也有一副纸质楹联,也是2005年该阁重建时,由伊沙斋主剑林所书:

    凌云看箨龙;

    逸气争捿凤。

“箨(tuò)龙” 竹笋的异名。唐卢仝《寄男抱孙》诗:箨龙正称寃,莫杀入汝口。 唐陆游《幽居初夏》箨龙已过头... “捿凤”, 不知何意,全联难以理解。而且上下联书颠倒了。此二副纸质对联不可取。

2011年夏,我楹联学会会员朱明华先生,由于平时学习欠缺,对平仄不甚了解,却热情有余,到处赠联,送该校一联,由曾清先生书之:

    江南名校,草绿花香醉画嶂;

    仓下中学,钟灵毓秀赞天才。

该联联意空洞,特色不明,而且上联“醉画嶂” 也较含糊。“校、学” 均为仄声,缺对,上联尾三仄,更应避免。校方也明优劣,因此该裱书镜框被冷落墙角。

本校跨河而建,寺泾浜贯穿南北,南连东亭,北接兴塘河。河东由鞋渡桥连接,桥东是华夏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徳馨苑,(取自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桥堍土阜耸立二层尖顶飞檐翘角六柱“厚德亭” 。亭柱朝西正面有抱联:

    仰思俯读,赖君治学;

    蓄徳求仁,看我树人。

亭北数十米为“听秋轩” ,听秋轩源于倪云林的清閟阁。2012年设立“倪云林艺术研究会” 办公室。元大画家倪云林故居“清宓阁”离此仅几步远。门口檐廊有副极富诗情画意之抱联:

   半亩方塘来活水;

   满园嘉树笑春风。

上联是化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来。

轩内前柱有抱联:

    风雨过耳,云霞入目,心潮早已飞天外;

    诗书在手,仁义存怀,大任原来在眼前。

“听秋轩” 后为“二贤堂” ,是为纪念该地两位历史名人唐代李绅及元代倪云林。这里是学生研习古文、诵读古诗、传承经典的主要场所,堂前正门“二贤堂” 匾额前回廊悬抱联:

    高士挥毫留逸笔;

    名臣落墨悯农夫。

上联高士指画家倪云林,下联名臣言诗人李绅。

堂内底柱也悬一联:

    地曾偏僻,凸显双峰,可让同侪骄傲;

    天自刚和,奔腾万马,方为今日荣光。

“同侪” 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上联写古下联述今,“双峰” 指锡山、惠山。

堂西大门外回廊外柱也悬抱联:

    千秋子史策勋志;

    万卷诗书报囯心。

“子史”,是指子部(诸子百家)和史部(史集)诸书。“策勋” ,指将功勋记于策书之上。

整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面积不大,约占地三、五亩,却古建林立,花木掩荫,回廊曲折,古色古香。在我市中学中独树一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