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查桥吼山公园

标签:
历史 |
分类: 诗/歌词/对联 |
无锡
吼山,座落在无锡市东10公里的查桥之东北、锡山区映山路与西大街交汇处,地属锡山区安镇街道大厍头(社区)村。山高125米,东西走向,形如卧龙。山势蜿蜒起伏,面积5.6平方公里。据《泰伯梅里志》载:堠山,在龙腿西,一名七云山,亦名缑山。《吴地记》云:周七里,高七十丈(府志云高三十丈)。不峰不峦,突起平地。
吼山,原名堠山,又名金牛山,人文历史悠久。公元前12世纪商朝末年,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偕弟仲雍,南奔荆蛮,曾在吼山(白石岘龙腿)停留,后移居梅里。吼山属梅里乡,一直沿续至清光绪三十四年,故吼山有泰伯洞居、飞来椅、七云道院、一壶泉、金牛舍、七仙女嬉水等遗迹。
汉元帝时,陕西道教茅氏三兄弟在吼山采制草药,为民治病,深受四乡人民崇敬。尔后在山上建了三茅真君殿,又相继修建了真武殿、灵霄殿、观音殿、地藏殿、关帝殿等,长期形成了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至今不变。
1978年以来,吼山进行了风景开发。1990年,当地政府请一些高校的历史学、古建筑学、经济学的教授研究论证设计,新建和修复了一壶泉亭、舒怡亭、放生池、贤光阁等景点。1992年,又在吼山两处旧寺观的遗址上,新建和修复了七云禅院、圣安宫真武殿等佛寺道观。公园前建山门牌坊,飞檐翘角,由无锡名家钱绍武大书“吼山森林公园”匾额。
据《张金海楹联与名人书法选》记载:曾有张金海撰联,钱绍武所书的一副“吼山公园” 牌坊联(未用):
最后未采用不知何因?也许有对仗、平仄及全联意境欠佳之嫌吧。从联律角度而言,该联确有少许瑕疵,如上联“梦、醒、史” 都是仄声,失去平仄交替。而下联“觉、满”也都为仄声,特别是尾声上下联“歌、腾” 均为平声,违背了“上仄下平” 对联最基本原则。而且上联此“歌” 为名词,下联“腾” 为动词,词性不同对仗也不工。
进“吼山公园” 石牌坊,循石级“古道石弄” 而上,半山有舒怡亭,亭柱贴有喷绘写真的抱联:
“九里河”、“ 七云山” 对仗颇工,山麓南百米多,静躺着东西向悠悠的九里河,是新修、整治,却非“新建” 。“静看” 是偏正结构的动词,而“芬馥” 是并列结构的名词,词性、结构不同怎能对仗,尾部“新建” 与“始春” 仔细分析也不对仗,上是动词下为名词,而且本联平仄混乱,除尾音外其他都失替缺对。该联没上下款,不知作者是谁。
拾级而上接文萃轩。文萃轩一幢二进,自成院落,2000年建成,现为锡山区书法协会、锡山区安镇书画协会所在地。大门上贴一联:
同奏琴瑟乐;
共传文艺声。
虽短短五言,上联“奏”、“ 瑟” 均为仄声,失替了。瑟处应为平声,其实只要把“琴瑟” 对调一下,成“瑟琴” 其意不变,平仄和谐。
内悬楹联:
仁义博文,渊源继史册;
忠孝昇平,祥和续典经。
上有“生池”,池圆形,四周叠黄石,水中央雕有“神牛”,旁有螭首。吼山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有个孝子,与神牛一起在此辛勤耕作,挣钱养母,为母治病。天上七仙女驾祥云过此,嬉游吼山,一致为孝子解了难。故今生池塑有神牛,介绍民间传说。池中书一联:
圣池恩赐保平安,
神牛祝福益寿延。
对仗虽可,仍平仄不谐,特别是上、下联都是平收尾,违反了对联“上仄下平” 的最基本规则。
生池之上为贤光阁,二层,四方、朱柱重檐。底层置《留芳记》碑刻。两柱一联:
灵山千秋,继祖谱新史;
宝地万代,续贤颂厚德。
此阁顶层为品茗茶苑,倚窗环眺,尽纳水乡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