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为什么称“书码头”,又称“戏码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往事 |
无锡为什么称“书码头”,

那为什么称无锡为“戏码头”呢?同样原因。光无锡城里就有若干个剧场在演“滩簧戏”(现在称“锡剧”)。其中,“中央戏院”最有名,俗称“百灵台”。非要一流演员才能挂头牌,霓虹灯弯的演员名字,个个有“笆斗”大。譬如挂头牌的小生演员“李如祥”,三个字是躺着的;下边两大花旦是坐着的,名字组成三角形。当年,无锡俗称“小上海”。
离中央戏院一百多米,有个“泰山”;大河池小菜场有个“大光明”(主要演越剧);城中有个“福安”;南门有“耀记”;三里桥附近有个“三星”(主要演淮剧);公花园里有个“人民”;现在的保利广场附近,剧场紧挨着。有“金城”、“红星”、“中东”(主要演京剧);人民路上有“大众”(赵燕侠、张二鹏组合,演过京剧);棉花巷上有“西新大戏院”……
还有各乡镇的剧场,都演的锡剧(当年应称“滩簧”)。仅无锡锡西乡,就有“洛社”、“杨市”、“玉祁”、“前洲”四大“剧场”。锡东、锡北、锡南还各自有自己的几大剧场。剧团下乡演出,解放前睡在戏台上下左右。解放后,住宿有好转,暑假、寒假住“学堂”,其他季节住“茧行”。
以前无锡称“戏码头”,是指无锡城里、乡镇 有这么多演锡剧(滩簧)的剧场。
现在指某一个镇是“戏码头”,某一个剧场是“书码头”,反正还在无锡城的范围里,我觉得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