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子畦款朱泥梅桩壶
2021.7.26 陈宗嶽写于台北
长15.2公分、宽4.7公分、高8.5公分
此壶用朱泥以手工的镶身筒完成壶身,再堆塑出梅枝纽壶盖及穿墙梅枝,以与壶流、壶把连接,壶身、壶底缀以枝榦节纹,整体呈现一种秀气的梅桩壶形。泥质烧结密实,入手有岩石的硬实感。
壶身纹饰:
一、壶右侧楷书刻铭:
我来辜负
寻春约
空对梅花
醉几壶
子畦
二、壶左侧刻绘:
一文人坐对一束插花
陈子畦事要
壶上落款“子畦”指的是“陈子畦”。陈子畦(1634年—1713年)是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人,原籍浙江桐乡,到宜兴后客居川埠上袁村,是清初的制壶名家,只是有关陈子畦的事迹,历史上记述甚少。其名见于《陶录》,是明末清初制壶高手,其制品仿徐友泉最佳,工制壶坯、瓶盒诸物,擅作虫蛀残叶见称,为时大彬所珍。在壶史上属于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名艺人,也是以“小壶精妙”而著名的紫砂名家。制品胎薄而做工精巧,刻款楷书有晋唐风格。传世作品有《玉兰树段壶》、《南瓜壶》,以及残荷湖蟹,石榴水滴,盘螭水洗、瑞兽等文玩传世。所制朱泥壶,质感细腻,造工精美,烧结适度,其刻款也十分讲究,壶款的选词用句,也反映壶家文化素养。细查陈子畦壶,轻、薄实驾乎明季诸家之上。
另有一把清早期“子畦”款的半月朱泥梨皮壶传世,高6.1厘米。宽12厘米。此壶为朱泥调熟砂,略呈梨皮状,灿若星星,闪闪发亮。壶体为半球状,流朝上而外撇,耳形把,圆钮带气孔。壶身胎薄而作工颇精,壶底铭“竹梢一片引流长 子畦”楷书刻款。
《阳羡砂壶图考》:“子畦之名见于《陶录》,谓其仿徐(友泉)最佳,为时(大彬)所珍。或云即鸣远父,然考其制作式度,可断为明季人。附考证。”因此项记载而有“陈子畦为康熙制壶名家陈鸣远之父”的传闻,但是,依据新浪博客“古韵宜兴的博客”所考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d675180102z1q8.html):
宜兴丁蜀镇西北部的川埠陈氏传至四世有三,即琳、、全,陈全有子七:钦、鉴、鋐、镒、镃、镇、锡。陈用卿(1591年—1646年)乃镒之后,名善行,字用卿,为川埠陈氏九世,是陈鸣远祖父陈克宏(1573年—1642年)堂弟,陈鸣远(1648年—1734年)则为十一世。陈信卿乃鉴之后,与陈鸣远同为十一世,名信,字信卿,万历戊申(1608年)十一月生,顺治戊子(1648年)五月初五卒,子二,长子畴,就是陈子畦,次子畯。陈畴(1634年—1713年),字子畦,崇祯甲戌(1634年)十一月初十生,康熙癸巳(1713年)二月初九卒,为十二世,是陈鸣远的族侄,因为年龄长陈鸣远14岁,也许这就是吴骞等人误认陈子畦是陈鸣远父亲的缘由。
铭文解析
我来辜负寻春约
空对梅花醉几壶
壶铭本应与壶、茶或与制壶、饮茶的情景产生联系,最好是壶、茶、情三者融为一体,切壶切形、切茶切水、切情切景。此壶形呈梅桩状,梅枝为壶流、为壶把、为壶纽,壶身缀以盛开梅花的过墙梅枝,配上一文人默坐在一束梅花前面之图案,“我来辜负寻春约,空对梅花醉几壶”的铭文,正描绘出此文人:寻春未果,而对梅买醉之心情,只是此时入口的是茶,醉的是心情。此壶在创作时,已将有感而发的抒情写景题于壶上,此等壶铭,尤见功力,当属文人壶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