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遑让其师顾景舟的「高海庚双线竹鼓壶」
(2019-03-29 16:01:16)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不遑让其师顾景舟的「高海庚双线竹鼓壶」
2019.3.29 陈宗嶽 写于台北
长17公分*宽12公分*高9.8公分。
底款:中国宜兴
盖款:海庚
20年前,收到一把大约是1970年高海庚制作的「双线竹鼓壶」,后来和老友小余在1987年收到的顾景舟制于1957年的教学用「双线竹鼓壶」做比较,发现高海庚制作的「双线竹鼓壶」不仅不遑让其师顾景舟制作的「双线竹鼓壶」,在壶体的气势上更有超越之势,当下直觉的感受就是:在「双线竹鼓壶」这款壶型上庚海庚「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只是这终究只是我们的评比心得,他人不见得会认同。
直到2016年,看到徐风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的记述,这才发现身为一代宗师的顾景舟早就对他这位嫡传弟子高海庚有着:「前途无量!将来能够超越我的人就是高海庚!」如是评价,其中就包括了这款「高海庚的双线竹鼓壶」。
1964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的张守智,带着一名学生到宜兴紫砂工厂实习、创作。之前,高庄教授曾经多次向他描绘顾景舟其人其事,仰慕之心自然殷殷。顾景舟身边的徒弟很听话,都在努力学艺。高海庚无疑是徒弟中的翘楚,顾景舟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高海庚的认可。当时,高海庚制作了一把「双线竹鼓壶」,顾景舟拿来给张守智看,说:「此人前途无量。」~“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第204页。
1982年9月25日,一个凉爽秋夜,在冯其庸家的书斋,顾景舟面告冯其庸:「我的传人就是高海庚。我的技艺已经全部传授给他了,将来能够超越我的人就是高海庚。」~2015年8月南京市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徐风着,“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第265页。
为此之故,特地重新拍摄这把「高海庚的双线竹鼓壶」,同时因为好友小余收藏的「顾景舟在1957年制作的『样品』双线竹鼓壶」在2015年经由友人带给唐斌杰等制壶名家鉴定后转让给了一家电缆公司(推测是「中超电缆」控股子公司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因此只得找出16年前拍摄的这把「顾景舟在1957年制作的『样品』双线竹鼓壶」照片做比对,也算是让顾景舟与高海庚这两位杰出的师徒在纸上作一番技艺的切磋,让识者更能体会「双线竹鼓壶」的精气神所在。
高海庚
高海庚(1939年~1985年12月12日),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品,跟随顾景舟学艺初露才华。1958年开始带领艺徒,1960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陶瓷设计一年,对其一生的陶艺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他还成功的试制出紫砂注浆泥工艺方法,开拓振兴了紫砂用途的新门类。
1972年调到陶瓷公司生产技术工作,组织考察并参加研制新品开发,除了聘请专家、教授讲学之外,另筹划在各地举辨宜兴陶瓷展览,诸多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
1979年回到宜兴紫砂厂,从事设计并负责生产技术工作,创作了集玉壶、扁竹提梁壶、北瓜提梁壶、双龙提梁壶、水浪壶等。1981年人任紫砂一厂厂长,发表”艺壶的继承与创新”论文。
1982年赴日本爱知县等地作陶瓷技术考察,回国后开始积极提高紫砂艺术的地位,吸引了海内外收藏家和经营者,逐渐将紫砂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尤其1982年9月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宜兴紫砂陶汇报展,引起中国艺术界的震动。
其非常重视紫砂技术队伍的梯队培育建设,开办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培训,立意培养技术中坚,使一大批技术骨干得到晋升。开设特艺斑,由顾景舟任技术总辅导,学习自制古壶名作,并亲自教授传统造型分析,探讨创作新品的评解。
同时广泛开展紫砂陶艺界和书画、文学、艺术界与其他工艺美术行业名家的交流活动,聘请学院专家、教授与紫砂陶人合作,共同切磋,使紫砂技艺达到新境地。
其一生酷爱陶艺,热爱美术设计,在繁忙的紫砂厂企业管理工作之余,还设计了卧虎壶、追月壶。1985年去江西景德镇陶瓷院讲课与杨水善、张守智、韩美林、邓白、庄稼等著名专家一起开课,讲授紫砂陶器皿造型,受到极大的欢迎。
1985年12月,为维修隧道窑日夜忙碌,又逢大雪酷寒,身患重感冒仍到厂值班召开技术人员会议,因过度劳累,心肌炎复发,于12日病逝,除了全国各地陶艺界的唁电如雪片,出殡那天的送行队伍也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