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具 |

访西湖畔国画大师唐云的“八壶精舍”与“曼生壶”失之交臂
图文:陈宗嶽~寫於2017.07.04
2017年4月15日下午,在游西湖的空档中,专程去探访画家唐云的艺术馆。在喜壶人眼中,唐云的八把曼生壶是最吸睛的,尤其在拜读了唐云的藏壶故事,以及知道唐云藏壶的八壶精舍就在西湖边上时,唐云艺术馆就成了此行西湖游时必到的行程。
唐云艺术馆1999年5月16日正式开馆,是一座仿古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坐落在美丽的西湖畔,占地7000平方米,南接长桥,东临万松书院,北近柳浪闻莺,西对雷峰夕照,与浙江美术馆相对,与中国美术学院为邻。
唐云艺术馆由展览厅、艺术家之家、八壶精舍三部分组成。展览厅门口的对联“爱画入骨髓,吐词合风骚”是唐云先生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艺术人生的写照。展厅除举办唐云作品及藏品常规展览外,每年还举办各种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家之家是唐云艺术馆诸多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切磋艺术心得的场所。八壶精舍内则会举办各种文化雅集活动。
目前馆内藏有国画大师唐云家属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的艺术珍品195件(其中唐云先生作品38件、书画藏品106件、曼生壶等51件)及唐云先生的有关文献。开馆后通过各种艺术交流活动,使馆藏品增至700多件,不过其中最具市场价值的还是那八把市价逾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曼生壶。
只是在浏览完唐云画作与整个展览厅时却发现没有此行最重要的目标~八把曼生壶。经向工作人员询问才知:这些壶平常不展示,此刻配合浙江博物馆的大展,壶也已送到浙博馆去了,所以无缘。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我们太过失望的空手而归,接待的工作人员特别将馆藏复制的八把曼生壶让我们看看解馋,只是复制的毕竟和真品相比还是差上一大截,无奈之余也只有接纳建议:下次问清楚了再来,以免向隅。
二个多月后的 6月23日下午,在台北丽水街串门子茶馆与沈侥宜馆长一同品尝“明前”与“雨前”龙井茶时,巧遇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许宏荣理事长,在谈及唐云“八壶精舍”的复刻曼生壶时,许理事长说:去年茶展时这八把复刻曼生壶也曾来展出,制作人刘先生好像每把开价五万元新台币。
「八壶精舍”复刻版曼生壶
唐云美术馆珍藏的真品一直锁于库房内,一般人无缘亲睹。因此在唐云美术馆以BOT方式设立“八壶精舍”,由刘钧深先生在2010年取得唐家后代授权,在真品不得携出库房的条件下,精确度量再3D绘图,从选取相同的陶土、养土、档胚拍身筒制作,至篆刻铭文与印章等,透过8位制壶匠人的巧手,耗时6年,才将8把曼生壶原样呈现,并以名满天下的杭州丝绸逐一绢印铭文诗句作为衬垫搭配,配上精装本的详细解说图册,于2016年9月正式公开发行。
刘钧深说2009年因杭州西湖申请世界遗产,而意外与唐云艺术馆结缘,开始投入后院的改建工作,还专程来台委请设计名家,在参考国内外著名艺术馆,并结合现有空间条件与文化背景下,从设计、装修至开幕共耗时一年完成的“八壶精舍”场馆,完整呈现了唐云茶与壶、书与画、禅与儒的人文精神。
刘钧深说:艺术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种态度,艺术的精神可以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道可能存身于小物之中,正如一把曼生壶,不仅仅是器物,更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干嘉胜世陈曼生让紫砂壶由俗入雅,近代唐云则以曼生壶瀹茶或把玩,又将艺术品带回了日常生活中。因此刘钧深认为:曼生壶是艺术与生活的交集,从曼生创作壶到唐云藏壶,再到八壶精舍对壶的虔敬复刻,现代人在瀹茶时不仅能感受“诗书茶画”的文人雅趣,更可以在现实中触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温度,文化的厚度也得以层层累积。
正如唐云生前所说“壶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为呼应这样的理念,八壶精舍特推出曼生八壶999组复刻版,还要求藏家无论居住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务必亲赴杭州领取,由精舍提供来回机票与食宿,为的就是要藏家了解陈曼生创作八壶的旨趣与典故,以能实践唐云“常用”的叮咛,而非束之高阁成为“身外之物”吧?
#转摘网路:
唐云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生前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代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和其他画家联合举办画展。
唐云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就读于杭州惠兰中学,十七岁前主要临摹古代名画。十九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国画教师。1938年至1942年先后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后弃职,专事绘画。
作为一位画家,唐云于山水、花鸟、草虫、人物无所不精。其早年山水从元四家入手,尤近石涛笔法。花鸟画则取八大、冬心、新罗山人诸家,人物亦出此脉。上世纪50年代后多写生之作,作品渐趋热烈浓丽。70年代后的晚年之作,则透出吴昌硕、齐白石之酣畅,显得浑朴老辣。女画家周炼霞当年就曾有诗称赞他“有时梦见清湘老,无意能为八大狂”。
而这一切,似乎又与唐云的收藏密切相关。作为一位鉴藏大家,唐云收藏了不少书画精品,他对古画收藏并不攀高求大,而是和他的艺术性格相接近,因之他的藏画不出石涛、八大、华新罗、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家,其中以朱耷、石涛、金农三家精品尤多。每得佳迹,唐云必在书斋展悬,闲观静玩良久。
唐云的八把曼生壶
一把曼生壶已难觅,他却藏有八把前人谓“茶之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唐云嗜茶,更注重茶中艺事,尤嗜“曼生壶”,一生寻觅,竟得八把,因颜其室曰“八壶精舍”。
这八把曼生壶是唐云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平日里不轻易露面。自唐云纪念馆落成以来,集体亮相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世人得一把曼生壶已属三生有幸,而唐云如何连获八壶?且听慢慢道来——
(1)不还价,四两黄金一把壶
在八把曼生壶中,只有一把是在1949年以前得到的,就是唐云常用的那把合欢壶。其时,他从杭州到上海不久,在一次酒会上,无意听说一位叫阮性山的人,手中有一把曼生壶,现在要出让。唐云看过阮性山画的梅花,但并不认识阮性山。通过朋友介绍,唐云见到了这把壶。壶的颜色及造型已使唐云喜不自胜,一看壶的刻铭——“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再看壶底,有“阿曼陀室”四字,顿时不忍释手。
毕竟是买卖,阮性山开口要价是四两黄金。初到上海的唐云,生活还漂泊不定,哪里有四两黄金。但唐云在购置藏品上自有他的豪气,只要喜欢,即使千金,从不讨价还价;不喜欢的,价钱再低也不购买。这次他没有还价,筹措了四两黄金,硬是把这壶买了下来。
从此,唐云的家中便有了第一把曼生壶,为他的“八壶精舍”树立了根基。后来唐云才知道,这把壶原是他的老朋友陈伏庐的,阮性山和陈伏庐也是好友,合欢壶就是阮性山从陈伏庐手中购进的,不能不说冥冥中自有缘分。
(2)胡佐庆旧藏的合欢壶
建国初,唐云是古玩市场的常客。他常在吉祥寺吃过中饭,睡过午觉后漫步到五马路的古玩市场。在那里,他买过字,买过画,也买过鼻烟壶、玉器之类的小玩意。而他真正所要搜寻的,还是曼生壶。
一天,唐云走进一家古董店,老板笑脸相迎,给他斟上一杯上等的龙井。老板和唐云闲聊着,试探着他想买什么东西。当谈起“曼生壶”,店老板说:“曼生壶倒是有一把,壶主病了,急需用钱……”一听说有曼生壶,唐云立刻兴奋道,“拿出来看看。”“在家里,我去拿。”老板说着就去取壶。一刻工夫,老板把壶拿来,说:“这是胡佐庆的收藏。”唐云知道,胡佐庆是有名的茶壶收藏家。唐云接过茶壶一看,只见壶底有“曼生”印,一看那壶铭,唐云的眼睛就亮了,壶铭是:“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这壶铭是什么样的含义,唐云还来不及去想,马上就说:“好东西,我要了。”
「只是价钱可能大了些,人家等钱用。”老板说。“既然人家等钱用,你说多少就多少。”唐云。“二百五十元大洋。”店老板要了价。“就二百五十元大洋!”唐云一摸口袋,才知道自己身边并没有带钱,立刻又说,“只是我身上没有带这么多钱。”而曼生壶却被他紧紧握在手中,似乎是怕别人买去。“你先拿去,改天再送钱来。”老板对唐云是绝对是信任的。经过一番筹措,第二天唐云按时就把钱送到了,胡佐庆旧藏合欢壶就这样成了他的第二把曼生壶藏品。
(3)送货上门的扁壶
“有扁斯石,砭我之渴”,这是八壶精舍内第三把茶壶的壶铭。此壶原是上海收藏家宜古愚的藏品。当时,宜古愚家境衰落,老人又生了病。在新中国建立前,他家中的收藏都已散落,这时就不得不变卖他视若生命的曼生壶了。古董商们知道宜古愚要卖曼生壶,已经几次上门,可是宜氏几次都没有把此壶卖出,他很关心这壶的命运,到了古董商手里,将来就不知它要流落到谁家了。宜氏得知唐云收藏曼生壶,竟亲自把壶装在锦盒之内,送到唐云家中。“我把它转让给你,到了你手里,它就不会有第二次被转让的命运了。”宜老黯然泪下。果然,唐云一生都对此壶爱护有加。
(4)借十元钱买的瓢壶
有一年,唐云到北京,要画家周怀民陪他去逛什刹海的古玩市场。北京是明清两代的帝都,特别是到了清代,文物古董精粹多汇流到北京。唐云漫步在古玩市场,东张西望,突然看到一把紫红色的石瓢。唐云走到地摊前,弯腰把壶拿起,捧在手里一看,果然是曼生的佳作,那壶铭特别使唐云欢喜:“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一问价钱,摊主只要二十元钱。这时唐云身上虽然只带了十元钱,但他并不还价,向周怀民借了十元钱,就把这把壶买下了。“你买这东西干啥?”周怀民问。“个人欢喜,我欢喜它就买了。”唐云看似随意地说,其实是胸有成竹。
(5)胡若思代买的匏壶
提起八壶精舍中的第五把曼生壶,唐云总是说,“这把要感谢胡若思。”胡若思是大风堂的门人、山水画家。一次,胡若思到苏州,在旧货商店看到此壶,就自作主张地给唐云买了回来。唐云一看,原来是一把“匏壶”,是曼生壶中不多见的造型。那壶铭简洁古朴明了:“饮之吉匏瓜无匹。”后来,唐云得到这把壶的拓本,才知道此壶原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澂的藏品,应是吴家的传世之宝,不知为什么却流落到市井。
(6)满足欢喜的提梁壶
唐云的一位朋友魏仰之是位书画爱好者,收藏古今书画颇丰。他在广东工作时,专程去北京,陪唐云去什刹海古玩市场。他也想借助唐云的眼力,在古玩市场上买几件东西。可这次,魏仰之什么也没有买到,唐云却又买到一把曼生壶,而且只花了五十元钱。这是一把提梁壶,壶的把柄造型很别致。那壶铭是:“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茶壶你买它干什么?”魏仰之问。“个人有个人的欢喜。字画你买它干什么?不也是为了满足欢喜吗?”唐云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7)装酱油的笠荫壶
1979年,唐云去南京参加中国画的评选工作,和亚明相遇。酒余饭后,他们在一起聊天,亚明说起他家有一把茶壶,是用来装酱油的,壶嘴被堵住了,烧菜急用酱油时,偏偏倒不出来,用铁丝也无法搞通。“你拿来我看看,能不能帮你把它弄通。”唐云说。相隔一天,亚明果然把那把装酱油的紫砂壶拿来了。唐云把沾满酱油的茶壶在手中把玩,爱不释手,根本不提捅茶壶嘴的事。“这东西很好,你留着玩吧。”唐云说。
茶壶没有通,亚明又只好把它带回家中扔在一角。过了几年,唐云和亚明在山东参加全国美协会议。两人的房间门对门,不开会就在一起聊天。唐云又想起亚明家中放酱油的那把茶壶,就问道:“你那把放酱油的茶壶还在吧?”“你喜欢?”自己能有一件东西使唐云念念不忘,亚明自然也很高兴。“我喜欢,那是一把曼生壶。”唐云说。“既然是老友喜欢,不管是什么壶,我都送给你。”亚明说。再过了一年,唐云又有南京之行。刚到宾馆住下,他就打电话给亚明:“你那把茶壶肯定送给我吗?”“肯定、肯定。”亚明说。“我现在就去拿。”唐云有些急不可待。结果亚明将壶清洗干净,第二天便送给了有些“猴急”的爱壶者唐云。
(8)惶惶不安的井栏壶
井栏壶,顾名思义,壶的造型就像是井栏。此壶是唐云从上海文物商店买回来的,壶铭为:“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买东西的人,总是希望价钱便宜些,可是这把壶便宜得却使唐云心中有些惶惶不安,他带着惋惜的心情想:像这样好的壶,居然不标高价,中国的文物也太不值钱了,这是因为不懂,还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众所周知,唐云爱壶、藏壶、画壶、设计壶。他藏有的曼生壶件件是精品,把把有故事,然他不是为藏而藏,他把玩,他研究,他使用,他用精壶泡茶,他说:“用精壶泡茶是养壶的最好办法,何况好壶泡好茶,原本就是生活的一种享受。”难怪唐云作画后,便喜一壶在手,静坐小憩,悠悠品茗,情趣万种。
摘自:2017.04.14每日头条“唐云,八把绝世曼生壶,能有几人成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