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曼陀华馆」、「林园」的何心舟-顾景舟最推荐的同、光年间制壶名手

分类: 茶具 |
*
*
斋号「曼陀华馆」、「林园」的何心舟-顾景舟最推荐的同、光年间制壶名手
图文:陈宗岳
何心舟,号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制壶名手(据秦权壶铭文“光绪丁酉季秋,赧翁”可知,何心舟与梅调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左右还在合作制壶),何氏与海上画家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他做壶喜用本山团泥,壶铭中的壶名或主要内容常用琢沙底镌刻。他还与陶友王东石结伴到宁波创建玉成窑,烧造紫砂壶。制器常钤“浙宁玉成窑造”阳文楷书章。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极具文人味。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林园。浙江绍兴人。他是清同治、光绪年间成就最高的紫砂艺人,但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生前不太知名,以至于他的生卒年月、体型大小都鲜为人知。
当代砂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曾在《溯源话艺—谈文人及书画界与砂艺的结合》一文中,写道:“要到同治中叶延至光绪的数十年中,……这个阶段在文人与砂艺的结合史上继续谱写光彩的,要推梅调鼎与制壶家韵石(生平难考)的合作。”
其实韵石即何心舟也,何以见得呢?何作过一把乳鼎壶,底镌“曼陀华馆”、“石林何氏”,把捎下有“心舟”小章。“曼陀华馆”为何心舟斋号:而唐云藏柱础壶,底印也为“曼陀华馆”,把梢印却是“韵石”。因此知“心舟”与
何心舟的最佳搭档是晚清书法家梅调鼎。梅调鼎是浙江慈溪人,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逝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字廷宽,号友竹、赧翁。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这样写道: “梅调鼎不很著名,只有上海宁波一方面的人知道他。他是个山林隐士,脾气古怪,不肯随便替人写字。尤其是达官贵人,是他所最厌忌的。因此,他在当时名誉不大,到现在,他的作品流传也不多。说到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
正是这两位“在当时名誉不大”的人的连袂,掀起了紫砂陶艺史上的又一波高潮。用顾景舟的话来说是:“所有传器,品式多样,形制亦雅,最值得赏识的是壶上书法端秀,刀镌利索:从鉴赏角度而言,制作技法虽不够精致,造型结构却别出心裁,一脱陈俗意趣。铭句、书法与壶身三者融合无间,堪称‘曼生壶’之后又一佳话。”
何心舟,梅调鼎合作的茗壶,流传到今的数量不多,却把把都是精品。如唐云旧藏的汉铎壶、南瓜壶、高柱础壶、博浪锥壶以及别家藏的秦权壶。
何心舟是练泥、调砂的高手,他的调砂壶质坚砂匀,粗而不糙;淘土壶表面光滑,却异常透气。曾见一把柱础壶,冬日泡茶,桌面竟会有一壶底大小的圆形水气,而抚摸壶底却一无水痕;其泥料之透气性居然达到明代草创期之水平!这该是鉴别何心舟壶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造型多为仿器形的柱础、秦权、汉铎、乳鼎与象生形的南瓜、匏形等,也有独创的博浪锥和五铢钱壶(半月壶的变体)。其共同点是壶身都有较大的块面便于镌刻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