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可能率先止跌回稳
请读者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加关注,以便及时收到信息。
过去的一周,属于中国房地产的历史时刻。国企下场收房、降低首付、利率下调且不设底线,房地产的利好应出尽出,政策底已现!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5月18日起(昨天),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35%和2.85%,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不低于2.775%和3.325%。
利率下行是大趋势,未来仍有下调空间。
降低购房门槛,是另一重要举措。首付比例降为15%,理论上首套房购买者可以加6倍的杠杆。继全国大面积城市取消限购之后,现在二套房的首付仅为25%,过去最高达70%。降首付、降利率,房地产政策频出大招,能否扭转房地产下行的趋势,拭目以待!
个人判断,无法扭转房地产的衰退趋势,但可以延缓下跌速度,有利软着陆。2024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离火九运。清洁能源行业有望接替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本来以为,房地产的大招可能会在三中全会推出,没想到提前了。大会精神是纲领性的,具体政策先行,也比较合理。因为形势很严峻,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48亿方,超过2015-2016周期的高点7.39亿方,达到历史最高值。 销售太弱,必须大规模出政策。不去库存,会S人。
救地产,必须从房地产的供给侧开始。国资背景的龙头企业,如万科等,继续存活,但可能转型服务,大量的民营中小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房地产的国进民退,加速。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房地产大国。以2023年的人均住房面积计算,澳大利亚:88.9平方米、美国:84.6平方米、加拿大:63.7平方米,中国以人均50平方米进入前五。前3名都是“地广人稀”的移民目的地,中国这个数据含金量十足。
从人均住房面积角度看,中国房地产见顶毋庸置疑,2022年开始的人口负增长(减少85万人),则进一步确立了这一下降趋势。2023年,中国人口负增长208万。
从限购到松绑,从高首付到低首付,从高利率到低利率,政策面的忽东忽西,表现的淋漓尽致。
房地产会在史无前例的重磅利好之下,重拾升势吗?我觉得是想多了。
当然,这些政策很有必要,尽管未必及时。至少对持币观望的人群,增加了他们出手的信心。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哪怕15%的首付。关键在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收入稳定信心不足。
区别来看,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可能率先止跌回稳,成交量有一定的回升。三四线城市,影响不大,很难扭转下行的趋势,特别是在商品房供应量大的地方。
选择躺平的人,更多是一种无奈,日本早年也是如此。美国的QE是买国债,中国的QE是买房子,都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府出手收储商品房,用于人才安置和保障租赁,既可以安抚人心,也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假设,首付1成,房价下跌超过1成的话,则会有金融风险。现在首付1.5成,如同无形的手在暗示,房价再下跌15%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将产生显著的杠杆效果,西班牙有类似成功案例。新的再贷款工具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体现出盘活存量的思路,将助力地方政府化解存量住房风险。
再看资本市场的表现:房地产指数,周线4连阳,板块上涨31%。一个月时间,龙头万科上涨39%;小盘国企特发服务,股价接近翻番;万科港股,周五上涨接近20CM,4月下旬至今上涨91%。
房地产刚需改善型,可以考虑出手了,投资类的,宜观望。房地产股票,短线参与问题不大,各人看自己的风险偏好。
机器狗指数本周后半段连续提示风险,不利短线操作,但中线影响不大。我们VIP布局的中线绩优标的,继续持有中。
感谢赞赏,感谢转发!
忙哥周评(5.19):“房地产的第二春?”
摘要: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可能率先止跌回稳
请读者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加关注,以便及时收到信息。
过去的一周,属于中国房地产的历史时刻。国企下场收房、降低首付、利率下调且不设底线,房地产的利好应出尽出,政策底已现!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5月18日起(昨天),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35%和2.85%,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不低于2.775%和3.325%。
利率下行是大趋势,未来仍有下调空间。
降低购房门槛,是另一重要举措。首付比例降为15%,理论上首套房购买者可以加6倍的杠杆。继全国大面积城市取消限购之后,现在二套房的首付仅为25%,过去最高达70%。降首付、降利率,房地产政策频出大招,能否扭转房地产下行的趋势,拭目以待!
个人判断,无法扭转房地产的衰退趋势,但可以延缓下跌速度,有利软着陆。2024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离火九运。清洁能源行业有望接替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本来以为,房地产的大招可能会在三中全会推出,没想到提前了。大会精神是纲领性的,具体政策先行,也比较合理。因为形势很严峻,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48亿方,超过2015-2016周期的高点7.39亿方,达到历史最高值。 销售太弱,必须大规模出政策。不去库存,会S人。
救地产,必须从房地产的供给侧开始。国资背景的龙头企业,如万科等,继续存活,但可能转型服务,大量的民营中小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房地产的国进民退,加速。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房地产大国。以2023年的人均住房面积计算,澳大利亚:88.9平方米、美国:84.6平方米、加拿大:63.7平方米,中国以人均50平方米进入前五。前3名都是“地广人稀”的移民目的地,中国这个数据含金量十足。
从人均住房面积角度看,中国房地产见顶毋庸置疑,2022年开始的人口负增长(减少85万人),则进一步确立了这一下降趋势。2023年,中国人口负增长208万。
从限购到松绑,从高首付到低首付,从高利率到低利率,政策面的忽东忽西,表现的淋漓尽致。
房地产会在史无前例的重磅利好之下,重拾升势吗?我觉得是想多了。
当然,这些政策很有必要,尽管未必及时。至少对持币观望的人群,增加了他们出手的信心。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哪怕15%的首付。关键在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收入稳定信心不足。
区别来看,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可能率先止跌回稳,成交量有一定的回升。三四线城市,影响不大,很难扭转下行的趋势,特别是在商品房供应量大的地方。
选择躺平的人,更多是一种无奈,日本早年也是如此。美国的QE是买国债,中国的QE是买房子,都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府出手收储商品房,用于人才安置和保障租赁,既可以安抚人心,也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假设,首付1成,房价下跌超过1成的话,则会有金融风险。现在首付1.5成,如同无形的手在暗示,房价再下跌15%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将产生显著的杠杆效果,西班牙有类似成功案例。新的再贷款工具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体现出盘活存量的思路,将助力地方政府化解存量住房风险。
再看资本市场的表现:房地产指数,周线4连阳,板块上涨31%。一个月时间,龙头万科上涨39%;小盘国企特发服务,股价接近翻番;万科港股,周五上涨接近20CM,4月下旬至今上涨91%。
房地产刚需改善型,可以考虑出手了,投资类的,宜观望。房地产股票,短线参与问题不大,各人看自己的风险偏好。
机器狗指数本周后半段连续提示风险,不利短线操作,但中线影响不大。我们VIP布局的中线绩优标的,继续持有中。
感谢赞赏,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