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5-06-30 22:34:4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与反思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
生:(兴趣极高)愿意。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你任意设计一个规律,然 后告诉 老师,你是怎么摆的,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
生:(学生很惊奇)开始按照自己想的规律摆。
生:(各个跃跃欲试)……
(老师很快猜出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生:(很诧异,也很羡慕)
生:(充满好奇充满求知的渴望)
[评析:本环节学生 和 老师换了角色,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留下了悬念,使学生极力想探个究竟,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生:…
师:每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你们快看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呈现主题图)
生:…
生 1: 所有的旗子按四面一组,可以插几组?
生……
(学生口算除法)
师: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 15 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 15 个学具表示 15 盆花来摆一摆。
师:有 15 盆花,每
5 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15 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 15 里面有几个 5
生 1
生 2
生:
( 5 )(明确写法)
师:每 5 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现在我们用竖式来计算,(板书竖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先试着让学生说)
(教师讲解强调)
师: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 23 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 5 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师: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 23 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 5 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生:不能全部摆完,还剩下 3 盆,不够分一组了。
师:
生:(兴趣盎然)…
……
(板书课题:余数)
师: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 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怎么书写算式和列竖式呢?谁来勇敢的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有余数的除法怎样书写,单位名称都是什么?) 23 ÷ 5=4 (组)…… 3 (盆)
( 5 )(小组讨论)
生:(汇报)…
( 6 )列出竖式:
3. (观察比较)
师:看看例 1 和例 2 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3
生 4
……
师:老师想检验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是否掌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师:现在我们来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列出算式。
生:(列算式)
生 5
生 6
生……
师:( 1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2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 8 ,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 6 ,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生 7
生 8
生 9
……
3. 游戏题:“猜猜看”。
生:我知道了在除法里不能平均分的时候剩余的部分叫余数。
生:我知道了余数一定必除数小。
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 “ 开放 ”“ 民主 ” 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 “ 体悟 ” 中学习 “ 有余数的除法 ” 。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 “ 余数 ” 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 “ 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 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 ------ 发现 ----- 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不足之处:
1 、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
2 、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