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诗格登山纪功碑 (纪实文学)
鹏
鸣
到昭苏县旅游,一定要爬格登山,要瞻仰格登山纪功碑。这里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在格登山上俯瞰,广袤的草场和连绵的雪山尽收眼底,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小镇。格登山纪功碑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据说,乾隆皇帝曾经为新疆书写过四块御碑,而格登山碑是如今仅存的一块,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当年,清政府收复新疆之战获胜后,格登山及特克斯河以北、伊犁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今新疆昭苏、特克斯、巩留三县)仍被沙俄强占。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威慑下,外交官曾纪泽、大臣长顺等据《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抗词力争“格登山是我国镇山,上有高宗纯皇帝勒铭格登山之方碑”,终于使沙俄于光绪八年(1882年)将这片领土归还中国。
格登山纪功碑于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全名《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碑文乃清朝乾隆皇帝亲自撰拟,是竖立在格登山上的一方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高为2.95米,宽0.83米,厚0.27米。碑额镌刻盘龙,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文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其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种文字镌刻,全文竖排,以汉文共计210余字,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
经过200多年风雨的侵蚀,碑文虽然有些漫漶,但仍能辨认。我不由得再次默念乾隆皇帝亲撰的碑文:
格登之崔嵬 贼固其垒
我师堂堂 其固自摧
格登之嶻壀 贼营其穴
我师洸洸 其营若缀
师行如流 度伊犁川
粤有前导 为我具船
渡河八日 遂抵格登
面淖背岩 藉一昏冥
日捣厥虚 日歼厥旅
岂不易易 将韬我武
将韬我武 讵日养寇
曰有后谋 大功近就
彼众我臣 已有成辞
火炎昆冈 惧乖皇慈
三巴图鲁 二十二卒
夜斫贼营 万众股栗
人各一心 孰为汝守
汝顽不灵 尚窜以走
汝窜以走 谁其纳之
缚献军门 追悔其迟
于恒有言 曰杀宁育
受俘赦之 光我扩度
汉置都护 唐拜将军
费赂劳众 弗服弗臣
既臣斯恩 斯服斯义
勒铭格登 永昭亿世
200多年了,此碑一直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展示着这块美好的土地曾经经历过的伤痛,昭示着国家统一过程中经历过的磨难。我默念着碑文,眼前似乎浮现出勇士们横矛跃马、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场面,耳边仿佛听到那激越雄壮、震天动地的呐喊。
格登碑讲述的是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战役。很自然,我思维的触角伸向了“达瓦齐”这个名字。
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征讨、联盟、结亲等办法先后收服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但是漠西蒙古一直不肯合作。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其中以准噶尔势力最为强大,噶尔丹成为部落首领之后,整个准噶尔部落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皇帝率军三征噶尔丹,噶尔丹兵败服毒自尽。公元1697年,噶尔丹的侄子筞旺阿拉布坦在伊犁称准噶尔汗,他死后整个准噶尔内部陷入了内乱纷争,达瓦齐夺取汗位后,在沙俄的唆使下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行为。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决定出师伊犁,平定达瓦齐叛乱。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进军;西路由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的局面,清政府制定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清军往征讨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
颜者”。
当年四月底,5万大军7万匹战马会师在博尔塔拉河畔,稍作休整便直捣达瓦齐的老窝伊犁。达瓦齐负隅顽抗,拥兵万余人退居在格登山上,企图孤注一掷。“格登”在蒙古语中是突起的后脑骨,意思是顶部平坦两边山坡陡峭,易守难攻。
定北将军班第乘胜追击,兵分两侧包围了格登山。1755年5月14日夜晚,班第的翼长阿玉锡、章京巴图济尔噶尔、宰桑察哈什等巴图鲁率22名精锐骑兵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利用语言、服饰与叛军相似的特点,顺利穿过了警戒线混入敌营,突然发起攻击,顿时杀声震天。达瓦齐所部本来就是乌合之众,士兵早已丧失斗志,听到枪声喊声,黑夜中不知道上来多少清军,立时大乱,叛军丢盔弃甲,四处溃散,真是兵溃如山倒。阿玉锡等人擒获叛军大小首领20余人,降者6500人。
达瓦齐领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从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尔特达坂向南流窜。后来,乌什城主霍集斯伯克擒获了达瓦齐,把他献给平叛的清朝大军,押解到北京,朝廷在午门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
取得格登山之战大捷后,乾隆激动地亲自撰写碑文,清政府准备立碑勒石纪功,将此事交给统帅平叛清军的定北将军班第。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立碑之事搁浅。
两年后,清政府打败叛军,彻底平定北疆,立碑勒石纪功之事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石材从哪里找?刻石工匠从哪里找?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一月,负责立碑事项的主事富魁带领甘肃工匠抵达格登山,已因天寒地冻,粮食断绝,没有驮载工匠用具的牲畜,无功而返。4年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七月,由参赞大臣阿桂监督,富魁等人再次返回格登山,这次准备万全,在附近找好石料,终于完成了格登碑的竖立。
据(清)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格登山立石纪功……令主事富魁驻札料理。”“谕驻札辟展副都统定长,刻石纪功各事宜。上谕军机大臣,曰定长奏称,前奉谕旨来春于伊犁之格登山刻石纪功,顺便搜捕吗哈沁,请将阿定保所领之兵选派百名,并恳请効力之舒景阿前往……又谕兆惠等,酌派官兵一千,来春往伊犁巡查,则刻石之事,自可兼办。今定长处既有工匠,着即发往叶尔羌,先行刻石纪功。俟工竢后,再同发往官兵,前往伊犁,于格登刻石。”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研究员、清史专家安英新分析:“根据平定准噶尔方略里的记载推测,石碑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运来,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它的材质是青砂石质,这种石材在伊犁当地是没有的,推测应该是沿着夏塔古道运来,石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寿命长。”
安英新说,当时的刻石工匠来自陕甘地区。格登山碑的竖立,标志着祖国西陲山河一度分裂割据局面的终结,对于维护祖国领土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增强边防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格登山自此也经常出现在清代诗人的诗中,民族英雄林则徐结束三年的新疆谪戍生涯,奉旨踏上归途时,写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流放官员曹麟阁曾赞颂:“何似御铭平准绩,风云长护格
登峰。”
解放初期,清代修建的格登碑四柱御碑亭已荡然无存,1975年、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重建及维修碑亭。2003年12月1日,昭苏县境内发生6.1级地震,造成碑亭顶部倒塌,碑身倾斜。2005年国家拨款重新修建,即如今的红墙黄瓦碑亭。
此时,阳光明媚,和风轻拂。我环绕碑亭,默默无语,内心和纪功碑进行心灵的交流。青石无语字有言,石碑诉说着历史和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格登山巍峨屹立,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草场和远处的蓝天、白云、雪山相映成辉,中哈两国边境界河苏木拜河静静流淌。不远处是格登哨所,最可爱、可敬的边防官兵,无论严寒酷暑,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站岗放哨。
格登碑像一位坚定的战士,驻守在边境线上。
该文选自鹏鸣纪实文学《昭苏·彩虹之都》一书。

作
者:鹏 鸣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