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将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纪实文学)

(2025-06-06 20:01:43)
标签:

大将筹边

湖湘子弟满天山

该文选自

鹏鸣纪实文学

《昭苏·彩虹之都》

分类: 纪实文学

大将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纪实文学)





        大将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 (纪实文学)
        鹏   


        1849年冬,一股寒流自西向东而来,湖南的天气又湿又冷。空中飘着绵绵的阴雨,一叶扁舟经湖南辰州,泛沅江,溯湘水,向长沙飘然而来。
        1850年1月3日,是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两个彪炳史册的人将在湘江边会晤,为中国西北边陲的安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船悄悄靠岸,泊在湘江边。船舱里端坐着一位霜染两鬓、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近代中国第一人臣”林则徐。因“鸦片战争”失败,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在新疆共生活了3年多时间,他积极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开垦红柳湾、三棵树垦地3万亩,阿勒卜斯垦地16万多亩。在布彦泰的支持下,林则徐不顾年老体衰,克服种种困难,捐资修建水渠,垦复阿齐乌苏废地。布彦泰向朝廷奏报林则徐的立功表现,他写道:

        查林则徐到戍已及两年,深知愧奋。奴才每于接见时,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洵能施诸行事,非徒托空言以炫目前者比,久经圣明洞鉴。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如林则徐之遣戍伊犁,实为应得之罪,然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殊为可惜。

        道光皇帝看到布彦泰的奏章,对开垦阿齐乌苏大局已成,渠道全通,十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且不误春耕大喜,不禁表扬道:“所办甚属可嘉!”他虽然对重新起用林则徐只字不提,但批复予以肯定:“伊犁前办开垦事宜,经该将军奏明,委林则徐查勘办理,尚为妥协。”
        之后,林则徐奉命前赴南疆履勘垦地,“锋车遍八城”,勘田60余万亩,分给维吾尔族农民耕种。他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
        林则徐离开新疆时深情地吟咏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虽然他来得并非情愿,但走时却对伊犁的山山水水充满着留恋。
        最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看透了沙俄的狼子野心,提醒国人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知己好友、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胡林翼,曾鼎力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说他是“近日楚才第一”。林则徐殷切地函复胡林翼:“承示贵友左孝廉,既有过人才分,又喜经世文章,如其噬肯来游,实所深愿。即望加函敦订,期于早得回音。”因左宗棠家事缠身,错过机会。不过,林则徐记住了左宗棠的名字。
        左宗棠对林则徐仰慕已久,“心神依倚,惘惘欲随”。
        林则徐望着湘江水,想起伊犁河,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他派人到湘阴东乡柳庄邀请左宗棠一叙,左宗棠闻报喜不自胜,马不停蹄赶到湘江边,与林则徐在舟船中彻夜畅谈。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
        家事、国事、人物、政事,“无所不及”。林则徐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期许良厚;左宗棠对这位65岁的前辈名臣,颂为“天人”,崇敬至极。他们畅谈治国方略,纵评天下大事,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之交。
        林则徐告诉左宗棠,俄国如狼似虎,必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不可不防。他向左宗棠介绍了俄国在边境的政治军事动态和自己的战守计划,并将搜集的材料悉数托付左宗棠,感慨道:“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行前,林则徐又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林则徐这番话,让布衣之士左宗棠既感动又觉重任在肩。27年后,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冒着千里戈壁的风沙酷暑,怀揣着林则徐给他的作战方略和地图,抬着那口木棺,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真的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新疆……
        一年后,林则徐死于广州,消息传来,左宗棠不由得痛哭失声,流泪撰题挽联寄托哀思: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1864年,大清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新疆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局势一团混乱,形成了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犁、和田五个中心,各地陷入封建割据。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仅限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至塔城一线,苟延残喘。这种混乱局面为阿古柏和沙俄军队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1864年9月,占据喀什噶尔的回族首领金相印和柯尔克孜部落首领司迪克,因无力攻克清军据守的喀什噶尔汉城(疏勒)和英吉沙尔,做了一件极其愚蠢、引狼入室的事:请求浩罕汗国让大和卓的后裔返回喀什噶尔,并提供军事援助。
        浩罕当时正与沙俄作战,都城塔什干已失陷,自顾不暇;出于道义上的支持,浩罕首领阿里姆库尔派遣阿古柏·伯克和大和卓波罗尼都的曾孙布祖鲁克一起,带领68个人前往喀什噶尔。
        阿古柏利用穆斯林教徒对大和卓的崇敬,拥立布祖鲁克为汗,自己独揽军政大权。司迪克啥好处都没捞着,心生不满,蠢蠢欲动;阿古柏早就瞧着司迪克不顺眼,找机会将他驱逐,亡命异乡。
        阿古柏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他用尽手段逼走布祖鲁克,控制了喀什噶尔回城,然后吞并和田、阿克苏和库车等地,建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政权。阿古柏的胃口越来越大,他用欺诈和诱骗赢得土尔扈特部和民团支持,攻克达坂城、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偷袭玛纳斯,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阿古柏的军队向北推进,大有夺取伊犁之势,觊觎新疆已久的沙俄有了“西疆情形……绝无坐视之理”的念头,于是借口保护商队、侨民,悍然出兵强占了伊犁。因顾忌英法等国,也为掩人耳目,沙俄公使向清廷声明,俄国绝无“久占伊犁之意。只以中国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克复后,即当交还”。
        沙俄占据了伊犁地区,阿古柏控制着整个南疆及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和古牧地(今米泉境内)一带;清廷在新疆的残余势力仅限于东部的哈密、巴里坤,北部的塔城、精河、乌苏、古城、奇台、济木萨一线,守军身心俱疲,苟延残喘,盼望援军。
        繁华富饶的伊犁在沙俄军队的祸害下,“城垣坍塌尤甚”。伊犁九城大半成了废墟。“伊犁旧设屯田颇多,现皆一片荒芜,鞠为茂草,桥梁渠道年久失修。”历经百年政治风云的新疆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惠远城被糟蹋成一座废墟,就此衰败。
        人善被人欺,马瘦被人骑。大清被西方列强视为盘中美餐,谁都可以用刀叉取自己想要的。时值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东南沿海防务异常紧张,缺兵少将,粮饷紧张。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必须在“海防”与“塞防”之间作出优先抉择,引发了一场决定新疆命运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慈禧犹豫不决,陷入两难,似有放弃新疆之意。关键时刻,左宗棠站了出来,慷慨陈词,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力主收复新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文祥给予了左宗棠强力支持,廷议时他坚决主张西征。慈禧思虑再三,她可不想背上骂名,最终决定收复新疆。
        因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景廉平庸无能,清廷改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年过花甲的左宗棠受命后,深知自己“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志,致贻宵旰之忧,亟图倚任良才,匡其不逮”。他大力推荐湘军将领刘锦棠,认为他“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尤堪重任”。
        左宗棠以刘锦棠所部老湘军和自己的亲兵卫队为主力,指派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指挥西征各军。左宗棠询问刘锦棠出关作战需要多少人马,刘锦棠信心满满地说:“胜兵万人,足以横行,不在多也。”
        左宗棠极为信任刘锦棠,授权他在前线,“相机办理,不为遥制”。
        刘锦棠是个足智多谋、极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他的西征战略是“以缓行速战为义,先迟后速为稳者”。
        1876年7月,刘锦棠对古牧地敌情做周密的调查,与乌鲁木齐都统金顺商讨进兵方略。在黄田和古牧地刘锦棠的湘军全歼守敌,重创敌援军。刘锦棠抓住有利战机,出敌不意,连续作战,在三日之内取得连下四城的辉煌战果。消息传开,群情振奋,士气高昂,左宗棠更是感到欣慰。由于刘锦棠作战有方,表现出色,清廷给予他骑都尉世职的奖赏。
        清军攻克乌鲁木齐后,昌吉、呼图壁各城敌军望风而逃。荣全指挥的清军围攻玛纳斯城长达六个月,久攻不克,伤亡惨重。不得已,金顺向刘锦棠求援。在湘军的援助下,清军一举攻克玛纳斯,收复了阿古柏统治下的北疆所有地区。
        阿古柏深知遇见强劲对手,他不敢怠慢,急忙调集精锐部队加强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一线的防务。
        经过四个月的休整和补充,刘锦棠亲率马步各营旗及开花炮队由乌鲁木齐逾岭南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刘锦棠派人侦察一番,得知达坂城守敌毫无防备,刘锦棠命令清军连夜围城。经过一番激战,歼敌2000余人,俘虏1500人,清军伤亡167人。此次围歼战打得极为漂亮,清军士气高涨。
        刘锦棠深谙兵法,懂得“攻心为上”,他厚待被俘的南疆土尔扈特人和维吾尔人,“均给以衣粮,纵令各归原部,候官军前进,或为内应,或导引各酋自拔来归”。他的“怀柔”做法相当奏效,使百姓归心,瓦解了敌人的战斗意志。
        托克逊守敌人心惶惶,还没等清军来攻,就闻风丧胆弃城而逃;匪首白彦虎残暴冷酷,毫无人性,他指挥部下劫掠人畜,四处放火。当地百姓哭喊连天,派代表向清军求援,“延颈以待官军”。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刘锦棠率军一鼓作气势如虎,收复了吐鲁番。清军接连攻克三城,歼敌两万余人,通向南疆的大门豁然洞开。
        兵败如山倒,阿古柏的军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士气低落,兵卒纷纷逃亡,众叛亲离。阿古柏绝望之下,在库尔勒服毒自尽,七城国政权分崩离析。阿古柏的两个儿子与部将在争夺汗位时互相残杀,实力锐减。
        因粮饷不济,酷热难耐,刘锦棠与左宗棠商议,部队在吐鲁番一带休整,等秋凉时再进攻。盛夏一过,刘锦棠调动各路大军齐聚曲惠。奇袭库尔勒,直捣喀喇沙尔,追杀白彦虎的部队到库车。三个月穷追敌寇3000里,收复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歼敌数千,救回被裹挟难民数十万。
        1878年12月17日,清军攻克南疆重镇喀什噶尔,白彦虎和伯克·胡里伯克狼狈逃入俄境,得到沙俄的庇护。刘锦棠马不停蹄挥师收复叶尔羌,袭取英吉沙尔,攻克和田,历时一年半,清军收复新疆除伊犁地区外的所有失地。
        新疆地广人稀,戈壁沙漠,冰山雪岭,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加之民族众多,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尤为重要。左宗棠与刘锦棠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认为作战行军“如能遵行军五禁,严禁杀掠奸淫,则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
        清军所到之处,百姓携酒酪,献牛羊,在路旁欣喜相迎。有的百姓或为向导,或随同打仗,为征讨逆贼出钱出力。
        在统帅左宗棠的运筹帷幄下,刘锦棠不畏艰险,率军西征,兵威之盛,直追汉唐,使新疆沦陷之地回归中国版图,立下不朽功勋,足以光垂史牒。
        清军在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战斗力,使西方列强为之侧目,威慑了企图永久霸占伊犁的沙俄。这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对敌作战中取得的少有的一次彻底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
        新疆收复后,沙俄耍赖拒不归还伊犁。清廷派崇厚为使臣赴俄谈判,索要失地。崇厚软弱昏庸,在沙俄威逼利诱下,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条约规定,孤城伊犁归还大清,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归属沙俄,还要赔款500万卢布。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举国哗然。迫于压力,清廷不予承认和批准此条约,并将崇厚革职查办。69岁的陕甘宁总督左宗棠想起林则徐所托,他义愤填膺地提出武力收复伊犁。左宗棠抬着棺材进驻哈密,以示欲与沙俄决一死战的决心。沙俄素来轻视清廷,恼羞成怒,派大军屯集边境,并调集军舰游弋远东。
        大清这艘破船四处漏水,严重缺钙,骨子里畏战怯战,慈禧考虑再三,决定派遣曾国藩之子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沙俄是个异常贪婪蛮横的国家,与之谈判困难可想而知,曾纪泽决心“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
        1880年6月,肩负重任的曾纪泽抵达彼得堡,与俄国代表、外交大臣格尔斯和驻中国公使布策谈判。这两人十分霸道蛮横强硬,坚持不改崇厚先前所立的条约。曾纪泽据理力争,将要修改条款一一列出。格尔斯看后暴跳如雷,咆哮说,假如不批准以前签订的条约,俄国就只能用大炮来发言了。曾纪泽针锋相对地说,如果两国不幸开战,中国索还的领土绝不仅限于一个伊犁。
        左宗棠雄踞新疆,日夜操练,号称有王师4万,这对中俄谈判中的曾纪泽是巨大的精神支持。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朝着向清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沙俄的扩张引起英法等国的警惕,他们支持土耳其向沙俄索要被侵占的领土,嚣张跋扈的俄国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等国参战。俄国军事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形势相当严峻,士气低沉,战败不可避免。
        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大伤元气,他们不想与大清开战。沙俄认为,即便战争获胜,也将得不偿失,清政府垮台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况且,英法在一旁虎视眈眈。
        曾纪泽对国际形势了然于胸,他决定抓住机会,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几天后,格尔斯和布策又提出无理要求,要清廷赔偿沙俄守卫伊犁的军费1200万卢布。曾纪泽断然拒绝,格尔斯又以开战相威胁。曾纪泽针锋相对说,中俄一战,胜负尚难预料。大清如果获胜,俄国也必须赔偿军费。
        曾纪泽软硬不吃,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让格尔斯和布策颇为头疼。双方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寻的为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终于迫使俄国政府修改条约,除了将伊犁归还中国外,又归还了伊犁南面的一大片领土。
        1881年2月24日,中俄重订《中俄伊犁条约》,此次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改订条约》,用中、俄、法三国文字定稿。签字之后,沙俄代表格尔斯握着曾纪泽的手说:“我办外国事件42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
        与《里瓦几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领土和商务方面,大清争取了很大一部分主权。
        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沙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弱国无外交!沙俄强盗到中国杀人放火,毁人家园,强取豪夺,从新疆割去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的大片土地,还向受害者索要巨额赔偿,人神共愤,应该遭到天谴!
        1884年,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伊犁不再是新疆的军政中心和核心地带,而是兵临城下、唇亡齿寒的边城。
        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左宗棠西征,为中国保住了六分之一的国土,他被梁启超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来访,看见处处杨柳成荫,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其乐融融,吟了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其二》: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一百多年过去了,左宗棠西征大军在天山南北栽种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为新疆留下处处绿荫,其中的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它承载着新疆各族群众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情感。我们要让“左公柳”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让爱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该文选自鹏鸣纪实文学昭苏·彩虹之》一书。



大将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纪实文学)




大将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纪实文学)

作 者鹏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