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
鸣
伊犁史学专家赖洪波说:“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纵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史实的确如此。自古以来,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塞人、大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苍凉悲壮的历史剧。
乌孙自立国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经过几次内讧和分裂,国力日渐衰弱。东汉以后,帝国实力衰减,自顾不暇,很多地方更是鞭长莫及,有关乌孙的史料记载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汉书·西域传》记载:“两昆弥皆弱。”
公元5世纪以前,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只是象征性的而已。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公元147—167年间,国势久衰的乌孙国多次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铁骑的蹂躏,苦不堪言,却也无能为力。
魏晋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汗国,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史料记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在柔然铁骑的不断践踏下,乌孙国覆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打败柔然汗国,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皆为突厥属地,其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后东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乌孙地为重镇。
西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
公元618年,大唐建立,逐步发展成为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万邦来朝的帝国。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649年,西突厥末主、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乱,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大获全胜,“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并将阿史那贺鲁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
西域就此平定。唐朝列其地为州县,疆域极于西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前来归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大唐王朝疆域广阔,全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至越南,北至蒙古高原。唐初因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边疆部族纷纷降附。
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归附民族,成了唐王朝要紧迫完成的课题。于是唐朝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了九大都护府,分别是: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这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权力极大。
唐朝在西域设置了两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国(今吐鲁番)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设立后,所辖地区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
因为唐朝不断开疆拓土,边事和外事增多,很多文人墨客向往边塞风光和塞外生活,渴望到边塞建功立业,因此诞生了一个著名文学流派——边塞诗。当时的文人,无不在诗文中抒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豪迈情怀。诸如杨炯慨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高呼“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颀将日常入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奇文《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说番邦要兴兵抢占唐朝的附属国,派人送来一封挑衅赍书,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看懂,贺知章推荐了李白。李白大咧咧来到朝堂之上,接过赍书流利地翻译出来。玄宗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不想打仗,一是战端一开,生灵涂炭;二是耗资巨大,力不从心。
玄宗向李白问计,李白胸有成竹地奏道:“此事不劳圣虑,明日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定让番国可毒(王或可汗)拱手来降。”玄宗大喜,在金銮殿设宴,李白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玄宗令内官扶李白于殿侧安寝,直到第二日五鼓也未醒。
朝会开始,玄宗召李白上殿。李白醉眼蒙眬,步履不稳,玄宗忙吩咐御厨弄了醒酒汤,亲自给他喝下。李白喝完觉得爽快,酒醒了八分,他提笔在手,大太监高力士在一旁研墨。李白犹如文曲星下凡,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他捧着番书铿锵有力地念给番使听,言辞犀利,掷地有声,吓得番使面如土色不敢说话。李白大扬国威,避免了一场战争。
李白之所以能读会写番书,与他从小在西域的碎叶城长大有关。加之李白勤奋好学,诗词歌赋、道家、剑术样样精通,游历四海见多识广,后人才编纂了这样的传奇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元气大伤,国力锐减,无力西顾。因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后被吐蕃人攻陷。
大唐王朝覆灭后,长期受西突厥统治的葛逻禄部崛起,占据了伊犁河谷。后来,突厥回鹘人由葱岭西迁,与葛逻禄人合并,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亦称黑汗王朝),统辖伊犁河流域等西域大部地区。
喀喇汗王朝拥有一支以重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既有中央汗庭训练的“古拉姆”近卫军,又有地方伊克塔军事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在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河谷兴建了大批新兴城市,大批突厥语民族由游牧转入定居,经济文化发达。
喀喇汗王朝与宋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往来不绝。《宋史·于阗传》云:“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共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献。”此后70余年间都有使者陆续前来上表贡方物的记载。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
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
公元1114年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攻陷了黄龙府。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亲率大军征讨完颜阿骨打,结果大败而逃。屋漏偏逢连夜雨,辽国内部发生叛乱,尽管叛乱被平定,但辽国元气大伤。1125年春,辽国灭亡。
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权,意欲光复辽国。然而,新兴帝国大金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实力很强。西域的情况则相反,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进入衰落时期,忙于内争,无力对外。
公元1130年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率军西征。他先后降伏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
西辽帝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各国内部纷争不断、相互侵袭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耶律大石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对人民“轻徭薄赋”;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羁縻安抚”;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公元1177年,耶律直鲁古继位,西辽统治集团淫逸侈靡,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加重剥削。耶律直鲁古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1211年,乃蛮首领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游猎时,以伏兵8000将其擒获,强迫让位,西辽灭亡,西域再次陷入动荡之中。
该文选自鹏鸣纪实文学《昭苏·彩虹之都》一书。

作
者:鹏 鸣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