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鹏鸣情诗总论(81)下

(2023-08-30 13:38:36)
标签:

鹏鸣情诗总论(81)

马步升

该文选自

《鹏鸣论》上卷

分类: 欣赏

        

鹏鸣情诗总论(81)下



( 接 上 )   



 第三章博爱——诗人理想的精神境界


              一、爱——人生的基调


 

诗人拜伦在诗剧《该隐》第二幕第一景里有一段对白:

 

该隐:不管欢愉与否,让我学习去参与我的不朽。

卢西法:你可以做到的,在我遇见你的时刻。

该隐:如何?

卢西法:经由受难。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诗人眼里,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爱是悲伤的慰解;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因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

不管什么时候,一提到爱,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性爱的概念——男女之间的爱,这种爱的最后目的在于种族的绵延。

乌纳穆诺说:

“性爱,这是其他形式爱的创生曲型(generative type)。在爱中,而且是透过爱,我们寻求自身的永存之道;我们之得以能够永存于世界之上,就只有当我们死亡,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交给他人。”

鹏鸣是诗人,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人。他有生存的欲望,有爱的本能,也有追求不朽的动机。除了在精神劳动中企求成果获得不朽外,在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朽也是十分强烈的。而且在这种追求中获得了极大的娱乐。他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和鹏楠玩》,诗是这样写的:

 


我的小楠楠会翻身了

一边笑一边喊

双手摸着妈妈的脸

小小的嘴巴特别讨人喜欢


 

于是全家都乐了

他两手扮着两只脚儿自个玩

当我拍着小屁勾逗他

却一下抓住我的头发站立床沿


 

他是那么“恨”——

使劲把我的额前挖成两道红色平行线

连哄带吻直啃脸  我痛极了

他倒越笑越自然……


 

 这是一幅生动和美的家庭图画,是一个慈父娇子生活的特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多么慈祥的父亲,这时候他身上的诗性被无知的幼儿消解得千干净净,纯然留下的只是与生俱来的天籁。

从哲学的角度看,爱就是一种悲苦,一种牺牲。父亲被儿子抓伤,父亲痛苦得难以忍受,而儿子却感到了衷心地娱悦。儿子的快乐建立在父亲的痛苦之上,而父亲感到的是痛苦中的快乐——儿子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爱是痛苦的兄弟、儿子与父亲,而痛苦是爱的姊妹、母亲与女儿。职是之故,爱的最深处包含着最深沉的永恒的绝望,而从其中跃现希望和慰解。

爱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痛苦,只有欢娱的爱是浅层次的动物性的爱,真正的爱是基调的悲苦。爱得越深,痛苦也就越深,付出了多少爱,就会收获多少痛苦,但谁若不打算痛苦,那么,爱注定于他无缘。

鹏鸣还有一首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爱对个体人生带来的希望,和对个体人生带来的悲苦感受。

《致鹏楠》: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神星

三十二年前就把你盼等

今天你来到这个世界

领受所有的饥饿与寒冷


 

但你不畏强暴和屈服

用你的语言和眼睛

同死神搏斗  同妖魔抗争

呐喊的声响击破天空


 

我赞美你这小小的神童

一岁零一个月就运用功能和势能

使望尘莫及的纸老虎

无法对你实行残极的宫刑……


不知诗人意识到没有意识到,他在楠楠身上发现的愉是一幅生命流程图,创造生命者的渴望,生命本身的挣扎和遇到时时刻刻不期而至的灾难,不甘受戕的生命活力,向世界发出的搏击的战叫,生命的本能,等等,而对于创造生命的父母来说,生命的诞生是早有的企望,而生命诞生的同时,悲苦也大踏步的随之而来了。

对此种情怀,描写精详的还有徐志摩的散文诗《婴儿》了,文曰:

 


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他生产的床上受罪!她那少妇的安祥,柔和,端丽现在在剧烈的阵痛里变形成不可信的丑恶……一个安祥的,镇定的,端庄的,美丽的少妇,现在在绞痛的惨酷里变形成魔鬼似的可怖:她的眼,一时紧紧的阖着,一时巨大的睁着,她那眼,原来象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象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的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色的口唇,现在象是炉底的冷灰,她的口颤着,撅着,扭着,横在口边,漫在胸前,象揪乱的麻丝,她的手指间紧抓着几穗拧下来的乱发;这母亲在他生产的床上受罪:——但她还不曾绝望,她的生命挣扎着血与肉与骨与肢体的纤微,在危崖的边沿上,抵抗着,搏斗着,死神的逼迫;她还不曾放手,因为她知道(她的灵魂知道!)这苦痛不是无因的,因为她知道她的胎宫里孕育着一点比她自己更伟大的生命的种子,包涵着一个比一切更永久的婴儿;因为她知道这苦痛的婴儿要求出世的时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的生命的消息,是她完成她自己生命的使命的时机;因为她知道这忍耐是有结果的,在她剧痛的昏瞀中她仿佛听着上帝准许人间祈祷的声音,她仿佛听着天使们赞美未来的光明的声音;因此她忍耐着,抵抗着,奋斗着……她抵拼绷断她统体的纤微,她要赎出在她那胎宫里动荡的生命,在她一个完全,美丽的婴儿出世的盼望中,最锐利,最沉酣的痛感逼成了最锐利最沉酣的快感……


 

对于《婴儿》,徐志摩曾反复提到过。

1924年秋,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引用过《婴儿》之后,说:

“这也许是无聊的希翼,但谁不愿意活命,就是到了绝望最后的边沿,我们也还人妄想希望的手臂从黑暗里伸出来挽着我们。我们不能不想望这痛苦的现在只是准备着一个更光荣的将来,我们要盼望一个洁白的肥胖的活泼的婴儿出世!”

1929年秋,徐志摩在暨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又提到:

“我借这一首不成形的咒诅的诗(指毒药),发泄了我一腔的闷气,但我并不绝望,并不悲观,在极深刻的沉闷的底里,我那时还摸着了希望。所以我在《婴儿》——那首不成形的诗的最后一节——那诗的后段,在描写一个产妇在地生产的受罪中,还能含有希望的句子。在那时带有预言性的想象中,我指望着一个伟大的革命。”

诗人们在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命运动时,发现了人类的希望,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类永恒的悲苦。这悲苦,源于爱,又归于爱。

尽管这样,追求爱,呼唤爱,仍然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这是诗人人生的基调。站在爱的奠基石上,观照远天的白云,溯望历史的长河,谛听人类的心灵,诗人才能获得诗性的光临,才会迎来上帝的亲吻。

鹏鸣有一首诗是《走吧  别这样》:

 


她们顶着皎洁的月光

走在幽静的小径上

什么都没有  只有凄凉

唯独轻风在歌唱


 

夜是这样的恬静

星星也是这样的明朗

谁也无法猜透

各自心上存有如此的悲伤


 

虽是约会  也是别往

两人竟是两种思想

你在悲伤  他也在悲伤

爱使他们露出一丝丝惆怅


 

夜莺在为她们歌唱

轻风在为她们梳理衣裳

朝露在为她们祈祷吉祥

心与心交替的无法回想


 

快走吧   别离怎能悲伤

正是它孕育了明晨的阳光

也许这朵初绽的丁香

会在盼待已久的相思中死亡


 

这首诗中很少提到爱字,但爱却随时随地地飘荡。你看,皎洁的月光,恬静的夜,明朗的星星,心里怀着的悲伤,脸上露出的一丝丝惆怅,夜莺的歌唱,朝露的切切祈祷,这一切爱语情话,若非爱之口,岂能说出,若非爱之眼,岂能发现,若非爱之心,又岂能如此细致入微地体会出。

诗人心中体会到了爱,眼中也发现了爱,也写出了如此爱语,但真正惊动诗人灵魂的却不是爱的欢娱,却是对死亡的拒绝。“幽静的小路上”,“什么都没有,只有凄凉”,“谁也无法猜透,各自的心灵上有如此的悲伤”。“你在悲伤,他也在悲伤”,“初绽的丁香,会在盼望已久的相思中死亡”,等等,如此美好的景色下,全部用感伤、悲观的语言衬托出来,这样,一方面是欢娱,是生命,是成长,一方面是伤感,是悲观,是死亡,两者相反相成,在爱的曲折中加重爱的份量。

说到底,爱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单就以纯粹的性爱来说,痛苦的成份远远大于欢乐的情调。

乌纳穆诺说:

“毫无疑问的,爱的本质具有某种悲剧性的破坏力。当爱展现出原始动物的形貌时,不可抗拒的本能以结合的狂热驱迫着两性相互结合。同样的冲动,迫使他们的肉体结合,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扯离了他们的灵魂。当他们拥抱时,他们夹杂着同等程度的爱与恨;最主要的,他们彼此纠斗,为的是一个尚未具有生命力的生命。爱是一种持续的斗争,并且具有动物的种性,在其中,男性酷使女性与他结合,而当女性得到滋润后,她却反而贪婪地加以吞食。曾经有人说,爱是相互的自私。情人彼此尝试着去拥有对方,并且当他透过对方作为媒体而寻求生命的永存时,他也同时寻求自身的喜乐——虽然有时不曾如此想、求。情侣彼此都是对方悦乐的直接媒介,以及对方生命永存的间接媒体。就这个意义而言,他们既是暴君又是奴隶,每一个人同时是对方的暴君和奴隶。”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诗人关涉性爱的诗,而是离开单纯性爱意义的诗。引用哲学家的话,无非是要说明爱的痛苦性。


 

 

                    二、爱——诗人精神的寄放地


 

鹏鸣有诗《写给爱情》:

 


也许这是最后的见面

也许这是告别的心声

梦一样昏沉

夜一样寒冷


 

谁让人间有万物生灵

谁让人间有男女异性

天翻地覆

破了平静


 

一切都变得僵硬

悄悄地把它在心底送终

用空想的欢乐

夜半歌声


 

在这里,诗人由对爱欲的渴望到失望,因心中不解或是不愿不解,就面朝苍天,愤愤质问:谁让人间有万物生灵?谁让人间有男女异性?

自然,苍天无语,诸神缄默。

留给诗人的只是:悄悄地把它在心底送终,用空想的快乐,夜半歌声。

这样,诗人就获得了爱吗,或是获得了对爱的彻悟,平静了心绪吗?        

我们暂且放下,再看看诗人其他的诗作,以便有了更多的材料后一并进行讨论。

 诗人有一首名诗:《离弦的爱》:

 


没有阳光的光芒

只是四堵摩天的土墙

我摸来摸去

找不见那页小窗


 

没有绿色的柳枝

只是海潮一样的乐章

拍击洁白的衣裳

 

是血是泪是霜

在酸甜苦辣的乳房

来来往往……


 

什么也没有听见看见

只是绯色的枫叶

在沉淀的季节

把彷徨的尘世遮藏


旋转的沙漠

一片片痕迹

荒凉的曲殇……


 

何为离弦的爱?

爱本是一种由本体产生的精神现象和物质行为,现在如物质的箭一样,离弦而去,也就是说,主体原来拥有的爱遁逸了。为什么离去,爱,为什么要舍我而去?

不知道。

那么,爱到哪去了呢?

也不知道。

爱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它本来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当表现为物质行为时,我们认为有爱,但这种爱是否有爱的标准,是男人与女人的性行为,但这不是爱的全部。而且,作为被文明熏陶了数千年的人类,最离不开的是性爱,最鄙薄的也恰是性爱。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性爱,而是诗人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爱的倾向。

还是回到前面正在追问的问题上,爱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诗人没有回答,重要的是他压根儿就不知道,我们也无法回答,事实上,我们也不知道爱去了何处。

留给诗人的是爱的废墟,留给我们的是诗人在爱的废墟上的吟唱。

这是一片真正的废墟,爱的废墟:没有阳光的光芒,四堵摩天的土墙,找不见的小窗;没有绿色的柳枝,遭受海潮频频拍击的衣裳;来来往往不断的血泪霜,酸辣苦甜的乳房;彷徨的尘世尚被绯色的枫叶遮藏;沙漠在旋转,一片片痕迹里流窜的是荒凉的曲殇……

爱只不过是一股洪水,暴涨时汹涌澎湃,撼天动地,摧枯拉朽,具有神奇的不可抗阻的魔力,可是,当洪水退去后,满河床遗落的是破烂的石头,枯枝败叶,动物腐败的死尸。光明过后历来是黑暗,热情过后向来是冷漠,这就是诗人所感受到的爱情的遗迹,和在心灵深处留下的永难磨灭的爱情形象。


 

翻开所有优秀诗人的爱情诗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对于爱的伤感。

闻一多有一首《相遇已成过去》

 


欢悦的双睛,激动的心;

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

温婉的微笑将变成苦笑,

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

 

命运是一把无规律的梭子,

趁悲伤还未成章,改变还未晚,

让我们永为素丝的经纬线;

永远皎洁,不受俗爱的污染。


 

分手吧,我们的相逢已成过去,

任心灵忍受多大的饥渴和懊悔。

你友情的微笑对我已属梦想的非分,

更不敢企求叫你深情的微喟。

 

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重逢,

你的风姿更丰盈,而我则依然憔悴。

我的毫无愧色的爽快陈说,

“我们的缘很短,但也有过一回。”


 

我们一度相逢,来自西东,

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如涌,

“但只那一度相逢,旋即分道。”

留下我的心永在长夜里怔仲。


 

“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留下我的心在长夜里怔仲”,这是何等的伤悲。

乌纳穆诺说过:精神爱来自于悲愁,来自于肉欲爱的死亡,来自于护卫与悲悯的情感,就像双亲面对着病苦的孩子而有的感觉。

哲学家和诗人各自持着不同的观测生命的探照灯,发现的却是同一人生秘密。

我们且看徐志摩的名作《苏苏》

 


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

像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像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在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徐志摩是这样一个人,谢冕先生说:他“想做诗便做一首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无疑,浪漫主义“童话式”想象和匠心独具的奇巧构思以及诗人主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深广人道主义同情心,使此诗获得了深厚内蕴的含量和浓郁撩人的诗情及感染力。

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说:徐志摩“女人面前特别饶舌”,事实上,徐志摩对柔弱娇小可爱的美好事物(美丽的女性自然包括其中)特别深挚,充满怜爱柔情。《苏苏》诗中,满溢着的便是那样一种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引起的让人心疼心酸的怜爱之情。

前面说过,爱情是衡量一个人的试金石。徐志摩无论在诗文中,还是爱情实践中,都做出了优异的爱情答卷。

鹏鸣是这样一位诗人,他从小备尝生活的艰辛,这既磨炼了自己的体魄和意志,也锻塑了他的情感肌体。屡屡的挫折和打击,非但使他没有变得消沉,相反,倒更激发了他的人生勇气。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他爱每一个人,爱做每一件有意义的能体现个体社会价值的事。他精力充沛,无止无竭。这力量的源泉不是其他,是爱。爱是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寄托地。爱的他欢乐的根源和悲哀的渊薮。他痛苦,是因为爱,他欢乐,是因为爱,他兴致勃勃,是爱在催动,他痛不欲生,是爱的旗帜在他心中永远飘扬。

 在本节中,我们讨论的是他怀恋以往情感的诗,也就是说是一些非现实的,没有实在对的爱情诗。在这些诗中,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对爱的理解。在理智的成份很浓的情感波澜中,他发现了爱的秘密:爱不过是一种回味和向往。因而,他感伤甚至愤懑。他站在自己的爱情废墟上,怀恋曾经火热、曾经美好的爱情,引出无限怅惘;他已站在别人的爱情遗址中,谛听爱情所激荡起来的风声雨声。在对爱情的比照中,他睁开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第三只眼,让神性的光芒刺透了人生的迷雾,直指爱情的堂奥,从而发出了来自理性精神的自觉世界的爱情隽语。他有一首诗,直接命名为《爱……》,诗是这样写的:

 


站在你的面前

总有一股羞怯感

是初恋的时间短

还是过久的思念


 

曾记得那月夜下

你窃窃私语

曾记得浪花翻卷的湖畔

你悄悄地依偎在我身边


 

平日里那么开朗那么自然

就象一只欢欣的大雁

今日何必这样锁眉

让人焦急不安......


 

梳理的发辫又乱了

整了一个时间

那远来的小船

已把锚重重地抛在岸边


 

等待顺从  等待自然

等待春风吹来的西山

一切都属天赐

谁也无权争夺无权强占


 

将爱归于“天赐”,不是诗人的无奈,也并不意味着诗人放弃了爱的权力,爱的自由,而是对爱的权力、爱的自由的保有。既然爱的“天赐”,那么就是不可剥夺的,是无可争议的。这在诗的最后一句已铿锵有力地作了表示:谁也无权争夺无权强占!

诗人当然要极力保有自己的爱情。因为,这世界留给诗人的只有爱。物质财富不属于他,各种各样的热闹和辉煌不属于他,留给他的只有在世俗的眼光里空洞无物的爱,而在他看来却受用不尽的爱。这爱,有爱的拥有,有爱的回忆,也有爱的向往。

爱,是诗人最后一座精神大厦,这里面安放着诗人跳荡不已的心灵。


            三、苦苦营造的爱的天地


鹏鸣写过许多充满爱的诗,有写给情人的,有写给友人的,有写给陌生人的,有写给亲人的,有写给天地万物的,总之,翻开他的诗集,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满书散发着爱的氲氲之气。

这是他苦苦经营的一方爱的天地,他在这方天地里存活,在这方天地里发展,他所爱的人和物也在这方天地里享受爱的滋润。

鹏鸣是一个喜欢流浪的诗人,他背起简单的行囊,长年奔波在天南海北。他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带着情感上路,登山带着情,观海揣着情,走亲访友更是怀揣一腔情意。因而,他的朋友也遍布四海。文坛大腕,政界耆宿,艺苑名伶,军内干才,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有他的朋友。在与友人的交往中,也触发了他的许多人生感慨。发之为诗,也产生了许多带着浓浓情意的诗。

打开诗集,我们便发现他有许多诗是写给引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他所崇敬的文坛前辈的诗。陈荒煤、冯牧、周扬、艾青、臧克家、唐因、胡采、曹禺、孙犁、袁鹰、高占祥、贾平凹、李若冰、鱼讯、贺敬之、柯岩,等等。这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在诗集中。无论他与这些人的交情有多深,但他对这些人都充满着崇敬。这份崇敬已不是单纯的对个人成就的一种认可,其根源在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从事艺术工作并为此做出过贡献的人的敬爱。

他以充满激情的诗笔写了一首《文学先父陈荒煤》:

 


是一把温热的火光

把我凝冷的心脏烧烫

是温柔的爱之神

让我抛去牺惶无比坚强


 

本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只管精求于永不重复的交响

却收养了我这流离颠沛的孤儿

教我读书认字谱写诗行


 

啊  我的心此刻就象扬子江那样

把洁白的浪花激荡

我的文学导师呵  誓死不忘

慈父般的心肠伯乐的眼光


 

要不是你把我从血泊中抱起

我将会象折翅的残鹰死在路旁

要不是你教我人生的歌唱

我将会变成粗鲁的野人睁眼的色盲


 

要不是那太阳一样的思想

我怎会有今天的满面红光

要不是昼夜为我补喂食粮

那能有我寸片衣裳和立足之方


 

因为我是失落母体的孤儿

因为我是被钉上多余的字样

属于我的只有八寸草绳和碎席片

唯独送我丰富的乳浆......


 

将文学前辈称之为“先父,这在文坛,仅以笔者视力所见,还未曾有过先例,足见其对诗人的无与伦比的影响。从诗中也可看出,他不光是诗人诗艺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还是诗人精神的拯救者。一个孤儿找到了家,找到了父母,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者找到了栖息地,一个陷于沙海的旅人踏入了芳香飘溢的绿洲,总之,他是诗人的救生船,是诗人获得再生的契机。诗人的感念之情当然非同一般。

有恩必报,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诗人何以报恩呢?

唯有诗行。

写诗,将这种情感发之为诗,是诗人报答的方式。

对于诗人来说,拥有的财富也只有一枝诗笔。这是文学前辈伸出援救之手的初衷,也是诗人的自觉。

这在他另一首诗《致鱼讯》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表达:


我要实现我的心愿

就是献给您——

一首小小的诗篇


曾记得  哇哇哭叫的那一

您头顶风刀霜箭

接育我来到这六月的世间

曾记得  寒冬腊月的夜晚

您把我从雪地抱起

用棉被缠严紧贴胸间

曾记得  在迷失方向的十字路边

您把我一声声地呼唤

颤抖的双手为我把灭息的火柴棒划燃


 

每当我想起饥寒交迫的童年

夜夜都在流泪  都在失眠

您总讲述历史名人是怎样苦度磨难

哪位将军的出身不是贫寒


 

从此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什么是苦难  什么是寒冷和花环

潇潇洒洒的绿水

和悠悠扬扬的青山


 

一切仿佛天真的圣诞

一切仿佛无邪的梦幻

连同黄土地上的诗篇

都象您的心一样温善

 

温善的处处闪烁火焰

烧红了我的心

我的脉膊和我的血管

以及我的今天  明天……


 

诗人的心愿,就是送敬爱者一首小诗。

俗话说:秀才人情一张纸。对此,若从正面理解,则是自己心血的奉献。对于诗人来说,自己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一行行用心血浇灌的诗之花上,这是财富,也是唯一可以向世人展示的荣耀。

鹏鸣是一个有心人,别人给他的恩惠,即使是点滴片断,他也铭记在心。有些记忆甚至深刻的记忆都会被时光之水冲刷掉,可是,鹏鸣对于朋友给予他的恩惠,事隔多少年,他也会历历在目,娓娓详叙。友人曾在寒冬的夜晚抱起横躺在雪地上的他,讲述的名人故事,等等,都熟记于心。

记着,就是情意。这是他永远的财富。

 

对于父母,兄弟姐妹的情意更是悠远绵长。他写过许多追怀身世的诗。在他苦难的时候,全体家庭成员都与他一道经历了苦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在那些凄冷的日子里,全家人共历磨难,相依为命,结下了剪割不断的亲情。共同的记忆将他们永远凝结在一起,是他们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

在他的笔下,时时流露着的是,母亲站在村头远送他出门的眼睛,兄弟共同经历过的冬天,焦河湖的点点滴滴,他住过的破烂的土窑洞,以及周围他熟悉和不熟悉的人。

有一首诗题为《忆花海》,诗中叙述的是发生在童年的情景,诗人鹏鸣满怀深情地写道:

 


那时候呀  走路也要骑上竹马

睡梦也要插翅向天空飞翔

不知是被美好的仙境牵住心神

还是被迷人的童话吸住脑袋

我的一颗幼小的心呀

从此以后  每每都对它产生更多的挚爱


 

诗人是多么的怀恋童年,他像一位老奶奶在絮叨遥远的过去,她还是小姑娘时的头上羊角辫和红头绳,抓到的一只蝴蝶,采集的一只又酸又甜的草莓,这些都历历如画,经过长久的时光的洗涤,今天仍深深地埋藏于她的心底。对于别人来说,也许这些东西都微不足道,但对她自己来说,这些则弥足珍贵。她只所以这样深情地讲给别人,是因为她心中时刻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她的存在,她的形象是不受时间老人的淘洗的,永远那样充满色彩。

鹏鸣在这首诗里俨然那位老奶奶,管别人听没有听,有兴趣没兴趣,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讲下去不。鹏鸣写道:

 


当我一看到焦河湖畔的花海

却感到不知所在

如果说厚爱的大地上

有腾风驾雾的云路伸来

如果说迷人的天空

有更多五彩缤纷的花海


如果说天地的接连纽带

有比珍珠玛瑙更为珍贵的非凡光彩

要使一旦进入这百花盛开的时代

仿佛进入一个诺大的世界

满眼尽是花花绿绿的色彩

胜似仙境宫殿  没有一丝尘埃


 

提起童年,诗人就是这般绕舌,好象有说不完的话,发不尽的感慨,心眼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与童年之间,非但没有隔着厚厚的时光之墙,相反,有了这道墙的存在和阻隔,童年的一切倒更清晰了。在任何时候,无论是人生旅途一次小憩,还是遥望故土的一次默念,童年的景象便欢跳着奔来眼底,争抢着展示自己的存在。

但是,诗人并非只会絮叨过去的老奶奶,他是有思想的,他将童年的情愫和青壮年游历的感受编织在一起,发现了许多人生的秘密,生出了许多感慨。他写道:

 


置身这神奇的花海

有写不尽的诗文  神秘的犹在

最惋惜当年的古人与世隔绝

闭门造车是多么的不该

……

 

忆起焦河湖畔的花海

使我好象进入仙境谁也无法理解

昔天闪过无云彩

当日的朝霞红似海

山泉喷喷无休止  何妨凝思去往来


 

他在追忆童年中,寻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他活在童年,童年的经验是他取之不尽的财富。这是他创作诗文最宝贵的精神积累。童年的召唤永远是神的赐予。

 


           四、恨——诗人爱的变奏曲


 

 爱与恨,从来就是一种情感的两种表现,不会恨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爱,当然不会爱的人也就无所谓恨。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日久生爱,天长生恨,人与人有交流,就有爱的产生,交流中有龃龌,就有恨的萌生。尤其在情感领域,恨与爱有时交织在一起,密不透风,非但旁观者无法窥其堂奥,即便当事人未必能说出究竟是爱还是恨。

鹏鸣有一首诗《爱情》:


爱情

是混浊的花丛

往往用一时的美景

断送你的

生命


 

要是水面急浪风涌

 

那漫延的涟漪

带走真情

破碎的镜头

就象一场

残梦


这是对爱情的赞美还是怨艾?

无法断定。

如果说是赞美,则全部用对爱情彻底失望的语言去描述,如果是怨艾,为何又这样充满深情地去回味。而且,破碎的镜头仍向残梦一样存留心灵深处。

也许,这是由于一次爱的失望和打击而产生的对爱的怨艾,这种怨艾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尊重诗人的感情,那怕只是那么霎那间非理性也罢。而这种怀恋同样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来源于真的爱过。只有真的付出过自己的真诚,那么才能有真诚的失落和真诚怨艾。因爱而产生的恨同样是感人的。鹏鸣这首小诗写得相当不错,廖廖几笔,就将一种复杂的情怀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语言的简洁和节奏的明快又是这样一种隐秘的情愫如山涧清水带着音乐般的明丽,淙淙流淌出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是两条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原则,诗人于此颇得其旨。

当然,鹏鸣大量的诗作还是从具体的人或事出发,用诗的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娘在我心上》是他的成名作,在我看来,也是他激情最昂扬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他将娘对他的感情和他对娘的敬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作为一方的参照,他带着这种感情的积淀踏上了人生路,结果发现许多假丑恶的东西,他用这种真善美的感情和假丑恶的行为置于诗的每一章节,然后反复比较,反复咏叹,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而且这种层层比较的感情抒发方式,使得两种互不相同的感情更增加了距离,使读者一方面获得了对真善美的由衷的怀恋,一方面,增加了对假丑恶的鄙夷。按照作者诗下署名的日期是19702月,作者十一岁时所写。在那个年月,诗人以童稚的眼睛和诗笔,能发出那样痛快淋漓,饱蘸激情的声音,确为不可多得。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恨,而爱的对象恰是正被打倒、被否定、被毫不留情的踩在脚下的人和事,恨的对象正是被推为至尊的金科玉律,造反斗士和各种各样神圣的事物。这表明,诗人有着一种什么样纯真的眼睛,有一颗什么样的不容污染的心灵,而且,诗人是要有胆量的,有胆量才会尊重自己的眼睛,尊重自己的心灵,尊重缪斯赐予自己的诗笔。有胆才有识,才不会被世俗的迷雾所遮蔽,才不会为庸碌的车轮驮载着昏天黑地的胡乱转悠,他的眼睛里能发现事物的内核,他的心灵能谛听到真理的脚步声,发之为诗,则为纯正的时代之音。

诗人是勇于对世界发言的,凡进入他心灵的他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且,诗人的眼睛也善于发现,心灵也善于体验,在常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的事物,诗人都会借此对人生有深刻的悟参,鹏鸣有一首诗《白桦树》,诗是这样写的:

 


我为你痛哭  我为你呐喊

你在哪里呀  为何不回还

让我寻找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处处碰到荒凉的哀怨


 

你到底能触犯谁  只不过

和大地的幽灵苦苦爱恋

就因这炽热的情感

竟被打翻在地强加污染

抛扔在死亡的深渊

一棵伟岸的白桦树被摧残


 

哦  正因为你有人的尊严

挺拔于高深的云天

贪婪人怕你用伸出的臂腕

把他们阿Q式的嘴脸撕烂

在愚昧的心灵上按放萌芽的琴键

使奸诈狡猾的阴谋不致泛滥……

高歌的音符也不许自然的外传


多么可笑的规范

一棵石雕般的白桦树

竟在偌大的地球上找不到针扎之面

多么可悲的虚伪暗算......


 

一棵白桦树的遭遇触发了诗人强烈的人生幽怨。他为之痛哭,为之呐喊,他问茫茫苍天:你在哪里,为何不回还?

一棵普普通通的白桦树值得诗人如此大发感慨吗?

 原来引发诗人神经的不仅仅是白桦树本身,而是人生,是横遭摧残的人生。而且,遭受摧残的原来并非你有什么过错,或者对谁有什么妨碍,而是因为你有“炽热的情感”。到了第三段,诗人便直接由树引出了人,开首一句便是“正因为你有人的尊严,挺拔于高深的云天,贪婪人怕你用伸手的臂腕,把他们阿Q式的嘴脸撕烂”。这也难怪,自古以来,善恶不能同群,冰炭不能同器,善在有时可以容忍恶的存在,而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容许善的存在。白桦树的高洁挺拔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是邪恶的人无法改变的,于是就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摧残,在邪恶者的眼里,世间没有了正直良善的存在,邪恶才有容身之地,少了美的参照,便有了恶的苟活。

这是白桦树的悲哀,也是人生的悲哀。诗人借白桦树的悲哀抒发了人生的悲哀,从而唤起良善者的共鸣。

他还有一首诗,命题为《阳光下的罪恶》,表达的意思更直接。诗是这样写的:

 


起飞了  它鸣叫  喷着血沫

明明是故乡么  怎成血河

为什么  为什么  ??!!


飞近了  正是焦河湖畔的柳枝呼叫着

驾一路清风  带着厚实的彩礼

落下了  原是哭笑不得的冷寞


只有长蛇吞青蛙  那是原想的焦河湖

魔鬼在洗澡  善良失去贞操

哪是故乡么


分明是血泪浸染成药的馍

他仰头逼问苍穹  周围凝固的冰冷

他坠足跺地  无一点回声


只有自己的心儿在啼鸣

故乡原是逼人深深地思索

为何要有

——这么一颗心儿

在枯泪中泣没——


 

一只鸟儿历经千难万险飞回故地,等待它的没有金黄的谷米,没有温暖安全的小巢,等待它的却是残酷的追杀。飞鸟愤懑相问:为什么为什么?一声声质问里带着饱含的血泪。

其实,故乡还是故乡,只是山河犹在,情意荡失,良善丧尽。这时的故乡已不是原来风和日丽稻香飘溢的地方,而是“只有长蛇吞青蛙”,“魔鬼在洗澡”,“善良失去贞操”,面对这些,它还是心中不忍,又一次“仰头逼问苍穹”,但是,回答它的是“周围凝固的冰冷”;它面对这死寂的阴森森地故乡,“坠足踏地”,然而,还是“无一点回声”。整个故乡的人和物都麻木了,死寂了,遍地“只有自己的心儿在啼鸣”,这时,它才猛然一悟:“故乡原来是逼人深深地思索!”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千古以来多少离家的游子在无时无刻地思念着故乡对故乡的情感是万世不懈的执着,可是,诗人在这里偏作惊人之语,对故乡发出如此凄惨痛绝的悲鸣?这也许是现代人的深层次的感受。环境污染,山青水秀已成为过去的音符;人情淡薄,乡邻亲情已是昨天的温馨。现代人被置放在一个到处都是机器噪音的冰凉的物质财富的堆积场,满眼只有人的产物,而没有了人本身。失去家园,是现代人最深切的感受,诗人在这里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不过,鹏鸣毕竟是一个知天达命者,他经历的人生苦难太多,这些苦难并没有时时压在他心上,让他喘不过气,甚至产生心灵的扭曲,相反,他没有呼吸的局促感,相反,在更多的时候,他是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让我们以他的一首诗来作为整个文章的结局吧。这首诗就叫做《回首过去》:

 


回首过去——

一边觉醒一边忏悔

一切仿佛笑中含悲


深深浅浅

角度就象冷月一轮

形成小小的半圆

不在昨日偏在今天


我绝不会为死亡的过去

在悲伤中寻找感叹

我绝不会为死亡的过去

在痛苦中寻找埋怨


 

只希望  这过去——

夕阳般的惨淡

永世的惨淡

惨淡的不再出现


 

这是一首鹏鸣的人生自况诗。用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再也恰当不过了。今后的路如何走,今后的诗如何写,也许鹏鸣有自己早已成熟的打算。

不过,这首诗确实不失为一首极其概括而且准确的人生总结。不只总结了人生的经历,而且总结了情感经历和诗的经历。   

 

                                                1994.6.28 于鲁迅文学院316





鹏鸣情诗总论(81)下

该文选自家论名家《鹏鸣论》上,江映云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8月








鹏鸣情诗总论(81)下


马步升,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委员、甘肃省作协主席。甘肃合水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庆阳师专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中篇小说集《黑洞》,中篇小说《半碗碗豆豆半碗碗米》、《民国十八年》,短篇小说《老碗会》、《飘飘》、《黑路》,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散文《绝地之域与绝地之人》、《终结者之喻》、《悬空了的悬空寺》,长篇纪实文学《燃烧的太阳旗》,论文《心史与信史》、《世纪末的抒情》、《秋天的梦想》等。《第三种颜色》获优秀论文奖,《老碗会》获甘肃省第四届文学奖等三项奖。

1988年调入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所长、院学术委员。1987年到1989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 “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 ” 的学习,1992年到1993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八期进修班和创作研究生班的学习,同年考入由国家教委、中国作协和北师大三家,旨在为21世纪培养学者型作家承办的文艺学研究生班。前后共发表各种作品及学术论著约400万字,获国家及省市文学奖10多项,第六届、八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初评专家。被国内评论界誉为西部散文、西部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入选过数十种选本、选刊、百多家媒体作过评介。由北大编写的《19982002中国新诗白皮书》将其列为全国30名重要诗歌理论家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