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帝国特使》故事梗概

(2023-02-08 10:44:30)
标签:

《帝国特使》

故事梗概

鹏鸣长篇历史小说

张骞

两汉公主

分类: 小说

 

《帝国特使》故事梗概




《帝国特使》故事梗概
  
   鹏  鸣 


    他是百折不挠的神秘使者,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为大汉帝国“凿空西域”、远播国威,为民族安定团结立下不朽之功勋她是千娇百媚的江南女子,远嫁西域五十余载,终成西域各族民众心中“国母”,促进大汉统一西域,是最杰出的女外交家。这是一段慷慨激昂、开疆拓土历史传奇,这是一部西域风人情、民族融合的史诗画卷

    自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铁骑围困之后,大汉皇室闻匈奴而色变,采取“和亲”馈赠的消极防御策略。匈奴贵族如狼似虎,贪得无厌,时常率骑兵深入甘泉,烧杀掳掠,民不聊生。汉中郡城固人张骞率领的小商队遭匈奴骑兵袭击,险些丧命,损失惨重。张骞深受打击,一病不起。

病愈后,张骞拜师学艺,练得一身好功夫,为商队保驾护航。张骞保镖的王侯商队被匈奴暗探盯上,途中遭到伏击,全军覆没,张骞被俘。匈奴头目与张骞较量,被张骞打败,他对张骞心服口服。匈奴人与张骞拼酒,喝得酩酊大醉,张骞深夜骑马逃走。

  张骞无法赔偿商队损失,被捕下狱,关进臭名昭著的长安狱。狱中暴动,张骞救了狱史,赢得他的好感。张骞趁机向狱史陈述冤情,狱史颇为同情,向上司禀明实情。机缘巧合,张骞凭借着一身武艺进宫成为宫中郎(皇帝侍从)。

汉武帝刘彻继位,他雄才大略,意欲转守为攻,打击匈奴。汉武帝轻车简从,率领卫队到甘泉慰问戍边将士,正逢匈奴骑兵来袭,汉武帝一马当先出击,众人大惊,急忙紧追护驾。张骞身手了得,擒获一名匈奴俘虏。初战告捷,汉武帝颇为兴奋,他亲自审问俘虏。俘虏说,西域有个国家叫大月氏,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头颅被制成了酒器。大月氏被迫西迁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日夜图谋向匈奴复仇。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于是张榜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招贤榜贴出了十天有余,却无人敢揭榜。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大失所望,拍案震怒,张骞挺身而出,愿意出使大月氏。

经过一番积极筹备,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冒险西行。张骞一行逐水草、篝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乱蹄踪迹,提防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明攻暗袭。即便如此小心,使团还是在甘肃临洮遭遇匈奴骑兵截杀,张骞等被俘虏送往漠北匈奴王庭。匈奴单于亲自审讯张骞,张骞沉着冷静地应答。单于狐疑张骞此行有图谋,威逼利诱,想招降张骞。张骞忠于大汉,意志坚定,始终不降匈奴。匈奴单于一怒之下,软禁张骞,贬其为奴。张骞威武不能屈,单于咽不下这口气,阏氏出主意,将部落最美的匈奴少女素兰娜嫁给张骞。张骞对新婚妻子冷眼相待,素兰娜默默用柔情感化了张骞。

张骞和堂邑父被迫分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张骞假装安于现状,等待时机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度日如年。张骞的儿子张通已经岁,聪明顽皮张骞让儿子通风报信,骑马联络旧部。一个月黑之夜,张骞带上素兰娜、张通和堂邑父等人,趁匈奴看守不备,逃离而去。匈奴骑兵发现追击,因慌不择路,张骞等人与儿子走散。

伤心难过一阵之后,张骞矢志不改,继续西行出使西域,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神之手。

张骞等人沿天山南麓,经过焉耆、龟兹、疏勒,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来到了大宛国。这里是中亚的一个富裕之邦,人口数十万,有70余城镇,盛产“天马”。大宛王早有通汉之念,欣然派出向导、翻译,护送张骞来到大月氏国,此时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称“小月氏”,事农耕,国富民强。时过境迁,月氏已经不想再向匈奴复仇。张骞再三劝说无果,便仔细考察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城镇人口及军力部署,牢牢记在心里。

考察行走了一年多,张骞等人启程回国。为了躲避匈奴骑兵,张骞等人改道向南。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途中又为匈奴骑兵追杀,最终被俘获。美貌的素兰娜被匈奴头领看上,她誓死不从。这时,匈奴单于病逝,单于的弟弟与王子争权内讧,张骞素兰娜等三人乘乱逃走。

费劲千辛万苦,张骞三人乞丐一般回到长安,手持破旧不堪的使节棒进到未央宫,拜倒在汉武帝大殿阶下,哽咽着禀报遭遇。汉武帝感慨万千,设宴款待张骞仔细听取了对西域情况的汇报后,汉武帝很高兴,他胸中宏大的攻击匈奴战略成形。汉武帝多疑,怀疑张骞言过其实,他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让张骞做前导。张骞熟悉地形,大军何处宿营、何处饮水,制定进攻路线,为卫青出谋划策,为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听到捷报大喜,重赏出征将士。卫青向汉武帝禀告张骞的功绩,武帝

十分高兴,封张骞为博望侯。汉武帝再接再厉,派霍去病再次征讨匈奴。飞将军李广率兵冒进,他的四千将士被数万匈奴骑兵围攻,苦战一天一夜,几乎全军覆没。张骞闻报,忧心如焚,率一万精兵日夜兼程赶来解围,与匈奴力战。张骞的儿子张通已经成为匈奴将领,被李广射杀。张骞心碎,仍然奋力杀敌。匈奴败退,张骞命令将士追击,因将士疲惫不堪,不肯前行,张骞无奈,捶胸顿足。安葬了儿子,张骞派人寻访到孙子张猛,将他带回长安。

汉武帝对李广和张骞损兵折将大怒,将张骞下入大狱,按照惯例要问斩。因人才难得,汉武帝动了惜才之心,革去张骞爵位,贬为庶人。张骞不消沉,不气馁,积极练习骑射,教孙子张猛武艺。

通往西域之路洞开,汉武帝命令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希望与乌孙结盟,夹击匈奴,给予匈奴致命打击,彻底铲除匈奴在西北的势力。张骞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钱币绢帛数以千万。张骞一行千里迢迢赶到乌孙疆域(伊犁河谷、楚河流域),恰逢乌孙因王位之争政局不稳,国内贵族惧怕匈奴,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夹击匈奴的谋划落空。张骞尽管失望,却没有消极等待,他坐镇乌孙向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派出副使,广泛联络。

       为了说服乌孙结盟,张骞请乌孙王派使者出使长安,见证大汉的实力。乌孙使者到了长安,见城墙巍峨,街道行人如织,房屋鳞次栉比,商业繁荣昌盛,军队兵强马壮,其实力远胜于匈奴。乌孙使者回如实禀告,乌孙王对匈奴单于有了二心。张骞派出的副使陆续回到长安,带回了很多国家的使者。西域诸国眼见为实,心仪大汉王朝的威仪,争相摆脱匈奴的控制,愿意和汉朝友好往来,中西之间的交通正式开启。

公元前114年,张骞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归葬家乡。素兰娜痛不欲生,张猛奶奶说,他在长安城里呆不惯,想回到草原上。堂邑父和孙子来为他们送行,两个小伙伴相约乌孙国草原见。

张猛和素兰娜回到以前张骞放牧的地方,白天放牧,晚上读书。他按照爷爷的嘱托,希望能成为栋梁之才。张猛在放牧时,偶然遇见匈奴小公主,两人在一起很开心,还互赠了礼物。几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都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

乌孙王猎骄靡向大汉提亲,汉武帝出于汉乌结盟,共灭匈奴的愿望,将汉室宗亲细君下嫁。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的亲侄孙女。她身份气质高贵,仪态举止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

细君公主离开长安那天,满朝文武送到西郊,宰相亲自举杯饯行。皇帝赠赐给她一驾凤辇,陪嫁的彩礼,车装马拉骆驼载,排出二里远,随嫁的宦官、侍者、宫女就有好几百人。堂邑父的孙子作为细君公主的侍卫,护驾西行。他为能见到好友张猛而高兴。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后被封为右夫人,颇受宠爱。可惜细君公主性格柔弱忧郁,来到乌孙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天山脚下的环境与她的故乡全然不同,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也让她难以适应,所以她心情十分低落,终日只能以弹奏琵琶,吟诗唱歌消遣。

堂邑父的孙子生性好动,作为细君公主的侍卫,他百无聊赖。于是,他让人四处打听张猛的下落,想与好友痛饮美酒,比赛骑射。

张猛和匈奴公主相恋了。堂邑父的孙子打听到了张猛的落脚地,赶来跟朋友相聚。两人见面拥抱在一起,喝醉酒又唱又跳。第二天,两人相约赛马,然后比赛射箭。张猛骑术高超,而堂邑父的孙子射箭技高一筹。张猛还介绍匈奴公主与堂邑父的孙子相识。公主的侍女对堂邑父的孙子很有好感,四个年轻人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开心而快乐。

匈奴单于得知乌孙王猎骄靡去了汉朝公主,生怕大汉和乌孙结盟对付自己,便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猎骄靡。匈奴公主闻讯,如五雷轰顶,夜晚来找张猛,两人抱头痛哭,商量后决定私奔。

单于得知女儿不见了,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在一个山间草场找到张猛和匈奴公主。公主和张猛被带到单于面前,单于威胁说,如果女儿不肯嫁给乌孙王,就杀死张猛。匈奴公主无奈,只得含泪出嫁。乌孙王猎骄靡年事已高,他不敢得罪匈奴,册封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张猛以酒浇愁,很是消沉。堂邑父的孙子来找张猛,希望他能振作,他邀请张猛跟他一起保护细君公主,这也是他爷爷张骞的心愿。

张猛知道匈奴公主也嫁给了乌孙王,自己若是能到王宫,或许离匈奴公主近了许多,不再忍受相思之苦。他答应跟堂邑父的孙子到乌孙王宫守卫细君。细君得知张猛是张骞的孙子,很是高兴,召见张猛安慰鼓励了他一番。

偶然机会,张猛与匈奴公主相遇,两个情难舍,爱难断,但因地位悬殊,无法约会,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细君公主虽然思乡心切,但是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经常和丈夫乌孙王在一起谈论乌孙政务,介绍汉朝情况,并且还常常把她自己的财物、绫罗绸缎、金银器皿分赠给乌孙王左右的近臣,向他们宣传汉朝的强盛,以巩固乌孙和汉朝共同抗击匈奴的联盟。

       乌孙王要传位给孙子军须靡了,匈奴和乌孙都有同样的习俗,新即位的国王要娶上一位国王的夫人为妻子,乌孙王要求匈奴公主和细君公主再嫁自己的孙子。匈奴公主点头同意,汉家公主细君却难以从命。不得已,细君上书汉武帝请求,但她得到的回复却是“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万般无奈下,细君公主再嫁军须靡,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很可惜,细君公主在到乌孙后的第五年与世长辞,终生未能再回中原故里。

       细君公主逝世以后,乌孙再次向汉朝求婚。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公主又嫁给了乌孙王,她就是被誉为乌孙国母的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为人乐观,性格开朗,身健体康。她虽然自幼生在深宫闺院,但她跋山涉水,万里迢迢来到乌孙之后,很快就适应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张猛和堂邑父的孙子成为解忧公主的侍卫官。

解忧公主喜欢骑马,并学会了打猎。她常常穿着乌孙服饰,皮衣革履,头戴翎羽帽,身穿貂狐裘,肩披狼尾,乘坐天马,和乌孙王一起,带着随从巡视部落。她对乌孙人畜的繁衍,政务的盛衰,都极为关心。她知道乌孙的兴亡,直接关系到汉朝与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成败,所以,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不仅是汉族人民和乌孙人民团结的友好使者,也是乌孙王处理军务、政务的得力助手。

军须靡跟解忧公主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他跟匈奴公主如胶似漆,两人还生了儿子泥靡。张猛看着心爱的女人躺在别人怀抱里,还有了孩子,对匈奴公主的心逐渐凉了。解忧公主的处境不是很好,匈奴公主跟她明争暗斗,解忧因为不得宠,处于下风。这时,汉军和匈奴军队开战。解忧公主、匈奴公主及们的侍从,都很紧张,横眉冷对。

军须靡因病驾崩,他留下遗嘱,让弟弟翁归靡即位,等泥靡长大了,再把王位还给他。翁归靡和大臣们都保证按遗嘱办。军须靡死后,翁归靡接任乌孙国王,解忧公主就按照乌孙的习俗嫁给了翁归靡。这位国王身宽体胖,号为肥王。翁归靡和解忧公主生了三男二女,儿子是元贵靡、万年、大乐,两位公主是弟史和素光,解忧公主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

此后的数十年间,翁归靡对待解忧公主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乌孙与汉之间书信人员往来不断,相亲相近,同进同退,与匈奴则日益疏远。匈奴公主失宠,心情郁闷,时常找张猛哭诉,张猛无言以对。

       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记事的时候起,她就委托侍女冯嫽给以良好的教育。她们教育他,要向他父亲乌孙王学习,热爱乌孙,热爱汉朝。解忧公主的二儿子、三儿子和大女儿、小女儿也都受到了同样教育。这种教育,就连乌孙王庭权贵们的子女也都受到影响。

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继承父业做了乌孙王;二儿子万年做了莎车王;三儿子大乐做了乌孙左大将;大女儿弟史嫁给龟兹王绛宾做夫人;小女儿素光为乌孙呼韶侯的妻子。他们都是各尽所能的,遵照母亲和冯嫽的教导,秉承父母的意愿,维护了乌孙和汉朝的友谊。

翁归靡在世的时候,曾经上书汉朝,请求为自己的长子元贵靡迎娶一位汉家的公主。汉宣帝随即封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让她在长安上林苑居住,学习乌孙语言习俗,为成为未来新的乌孙国母做准备。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汉朝送公主下嫁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至敦煌还未出塞的时候,乌孙国传来噩耗,肥王翁归靡病逝。

       翁归靡病死,乌孙的大臣们就按军须靡的嘱托立泥靡为国王。西汉朝廷见元贵靡没能成为国王,立刻召回了一直在敦煌观望的公主刘相夫,单方面取消了婚约这样一来,在乌孙的解忧公主陷入了困难的境地。解忧公主无奈,就按照乌孙的习俗又改嫁给泥靡。泥靡从小娇生惯养,性情急躁,行为残暴,被乌孙人称为“狂王”。

       汉昭帝末年了。匈奴看到乌孙和汉朝合好,就仇恨在心,发大兵吞掉乌孙的近邻车师,接着又以车师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部,掠人盗马,驱牛赶羊,并威胁说,乌孙必须交出汉朝公主,断绝和汉朝往来,方肯罢休。

如此形势下,乌孙内部议论纷纷,有入主战,有人主降。解忧公主就和乌孙王商量,以乌孙王和汉朝公主的名义联名上书,向汉朝皇帝呼救。张猛带着求援书信,星夜兼程,赶到长安。不巧,正赶上汉昭帝病危,朝臣对军国大事不敢作主,没有及时答复。张猛在驿馆如坐针毡,他见等不来消息,马上赶回乌孙,要肩负起保卫解忧公主的责任。

汉军援军不至,这一下,乌孙大臣中的投降派占了上风,他们主张投降匈奴。

       解忧公主雄才大略,临危不惧,她让乌孙王召开会议,会议就在解忧公主住的汉宫里举行。解忧公主备办了丰盛的酒席,宴请乌孙的权贵重臣。菜肴用汉朝精制的银碗和名贵瓷器盛放,食品是解忧公主带来的汉族厨师烹饪的,酒也全是解忧公主宫里人酿造。酒席间,众人争夸汉朝的食品之美,盛赞汉族人民的智慧。

       解忧公主穿着汉朝的服饰走进来了,她全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庄重大方,既有威仪又不乏亲切。她和大家共饮美酒,畅谈国是。她让大家相信,汉朝一定会出兵援救乌孙,并表示,她愿与大家同生共死,保卫乌孙!一场危机,就这样暂时解除了。

       就在这时,汉朝的十五万大军分兵五路,齐头北进,攻打匈奴。匈奴此时本部空虚,听说汉朝出兵,匆忙把兵从乌孙撤回来。就这样,汉朝很快替乌孙解了围,使乌孙的处境化险为夷。同时,汉朝又派校尉官常惠持节前来乌孙,与乌孙王一起率领乌孙五万精骑兵,从西面配合汉军攻打匈奴。张猛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乌孙王在张猛护卫下,一马当前。匈奴顾首失尾,结果大败。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父辈、嫂辈以及都尉、千骑将等以下四万多人被俘虏,另获得马,牛、羊、驴、骆驼七十多万头。这些胜利品全归乌孙。这次汉朝出兵,是在汉宣帝即位接到解忧公主和乌孙王合写的第二封信后的事情。这一仗以后,汉宣帝又派常惠代表汉朝政府带着大量珍贵礼品慰劳乌孙军。

       这一次的大胜仗使乌孙在伊犁地区站住了脚跟。从此,解忧公主不仅在乌孙享有很高威望,而且在整个西域也有了更大影响。

当时汉朝政府在南疆只设有楼兰、渠犁、轮台等几处校尉屯田区防御匈奴。为了满足南疆城郭诸国的友好愿望,解忧公主就派她的侍女冯嫽,以解忧公主的身份.持汉节,代表汉朝政府,到各地进行友好访问。为了保卫冯嫽的人身安全,解忧公主特意将张猛叫来,再三嘱咐他,对待冯嫽要像对她一样。

       冯嫽是个杰出的女子,她通晓经史,为人精明多智。她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也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外交家,解忧公主在乌孙的政治生活得到她的很大帮助。

冯嫽进入南疆后,每到一处,都以真挚的感情,对当地人民表达汉朝政府和汉族人民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并且还对各地敢于抗拒匈奴的首领和人民,给予积极的赞助和鼓励。因而,她每到一处,当地人民就远接近送,人们都敬重地称她为冯夫人。她这次出使访问,大大加强了山南城郭诸国对汉朝的友好关系。

       狂王越来越不像话,他倒行逆施,搞得众叛亲离,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对狂王特别不满,早就有意取而代之。解忧公主觉得采取行动除掉狂王的时机已经成熟。就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为狂王摆下了“鸿门宴”。席间派张猛拔剑刺杀狂王,可惜剑刺偏了,狂王负伤骑马逃走。至此双方终于兵戎相见,风云突变。狂王迅速带兵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都城赤谷城。汉朝西域都护府发兵解围,安抚狂王,以求和解。

       就在这时,拥有兵权的乌就屠逃到北山,并寻机杀掉了狂王,自立为王。是战是和,关乎联盟大计,关乎数万百姓的身家性命。还是冯嫽冯嫽挺身而出,她在张猛的护卫下,深入险境,说服乌就屠化险为夷。

       解忧公主年事已高,经过这一番折腾,心力交瘁。她回想当年,意气风发,怀着满腔豪情,不远万里来到这天山脚下的乌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啊!她为了汉家的江山,为了民族的和好,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奉献了满腔的心血智慧。她先后嫁给父子两代三位国王,身历四朝变迁。她历尽沧桑,受尽委屈,经过了无数惊涛骇浪,血雨腥风,化干戈,定基业,一身担起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

       抚今追昔,解忧公主觉得自己为祖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牺牲,无愧于汉家。如今岁月无情,漫天的风沙吹皱了如花笑靥,无情的冰雪染白了满头青丝。每当午夜梦回时,枕畔腮边拭不干的两行思乡的泪,也只有自己才知道。离家千万里,和亲数十年,纵然曾经风光无限,纵然曾经柔情似水,也从来没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许该回家了。

       于是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公主。

这时已是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在张猛的陪同下,终于回到阔别整半个世纪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繁华依旧,女儿青春不再。汉宣帝感慨于解忧公主的巨大功绩和为国所做出的奉献,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了这位大汉的功臣。解忧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乌孙带回来的孙子们为她守灵。汉宣帝以公主待遇厚葬了她。

张猛在夕阳下,望着远方,陷入沉思。

 


《帝国特使》故事梗概




《帝国特使》故事梗概

作 者鹏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