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2022-10-31 20:08:15)
标签: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选自

鹏鸣散文集

《牧歌伊犁》

昭苏

分类: 散文随笔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鹏   


       我在昭苏的朋友对我说,伊犁是哈萨克自治州,来到伊犁,应该对哈萨克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建议我去喀夏加尔镇哈萨克民俗文化馆看看,绝对会有收获。他告诉我,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是喀夏加尔镇所建。我心中不免对这个镇建文化馆产生一丝怀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
       从昭苏县城驱车30余公里,就到了喀夏加尔镇。车子在一所厂房样子的建筑物前停下,建筑物的门楣上方有一行大字“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原来目的地到了。
       朋友告诉我,这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农机站的厂房,厂子使用8年后于1990年关停,厂房也就一直废弃不用。后来,这里的领导决定利用废弃的旧厂房建起这所“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朋友特别强调,要知道,这个乡镇人均收入不到万元,能投资数万元,建起这所“哈萨克民俗文化馆”,说明这里的领导独具慧眼,很有气魄。我的内心立即升起一种由衷的敬意。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刻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的一句话:“穿越文化、地理、政治的界限,让人类实现更深层的相互理解。”好,这句言简意赅的话已经很明确地道出了兴建这所文化馆的最基本的意义。我内心不禁佩服此馆设计者的睿智。
       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大厅东墙用哈萨克、汉、英三种文字对哈萨克民族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哈萨克族分布情况、历史简介、部落系谱、信仰、医药卫生、文学、文字、节日等。另外还有历史名人展示介绍。
       西墙是哈萨克族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昭苏县出产奇石和玉石,因此,墙壁的下方设有奇石展,能让喜爱者大饱眼福。
       大厅西面的门楣上刻着苍劲的“时间跨越3万年”的字样。第一间房是草原文化展,有亚洲和欧洲的两个草原造型,酷似浮云,契合了哈萨克族对雨的希冀。房间从东到西的墙壁上是岩画复制品,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所发现的与哈萨克族有关的岩画,真是丰富多彩。旁边的衣食展厅,展示的是哈萨克族服饰、美食及用具,仔细观看,很有意思。
       迁徙之路展厅头顶的灯为车轮造型,墙壁的画从春牧场开始,四季转场尽收眼底,有驼帮、接风风俗、临时休整等场景。展厅表现夏牧场的内容最为丰富生动,充分展示了哈萨克牧民在这个最快乐、最安逸的放牧时段的生活场景。在这个季节里,哈萨克男人们一起举行马上拾银圆、叼羊、赛马等活动;女人们则擀羊毛毡、绣花毯、做芨芨草围帘。每遇到本民族的重要节日或结婚庆典,就会有热闹非凡、情趣充溢的男女阿肯弹唱或阿依特斯对唱。看了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驯鹰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鹰被称为“蓝天上最终的猎手”,文化馆特为猎鹰设一个独立的展厅。进门是明代宫廷画家殷偕的巨幅《海青击鹄图》仿制品,厅内依次展示驯鹰的细节、猎鹰狩猎的极为生动的过程,并有中国大陆驯鹰人和驯鹰文化分布情况的文字介绍。我对鹰颇有兴趣,所以看得很仔细。
       大厅的东面有3个展厅,民族首饰展厅中展出了许多哈萨克族样式繁多品种各异的首饰,这些首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显示了极有特色的草原文化,首饰的造型大多为植物花形和草形。有一种燕窝造型的首饰盒很有意思。燕子被哈萨克族视为吉祥鸟,燕子进家,就预示着有喜事光临。哈萨克族有准备搬家的,如果家中小燕子还没有长大,不能离开燕窝,主人就会等小燕子会飞了才离开。这种首饰盒造型会勾起许多哈萨克族老人美好的回忆。
       另外还有乐器木雕展区和刺绣毡烫画展区,展品不多,据说已经计划征集和增添新的展品。
       体验区方便了游客近距离地和哈萨克民俗文化接触,通过亲身体验,更真实地增加对哈萨克民族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更加和谐的感情。
       朋友告诉我,这所哈萨克民俗文化馆,不仅受到外地参观者的欢迎,而且深受本民族群众的赞誉。因为本地虽然是哈萨克族世代生活的地方,但许多哈萨克族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民族史,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到这里“补一补课”,接受一些有关本民族的有关常识,很有必要。
       步出文化馆,我思绪翻滚。最强烈的感受是,决定兴办这个文化馆的领导有眼光、有气魄。一个并不富裕的乡镇,想要办这么一个与当地民生没有直接关联,不能“短平快”地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馆,一定会有相当的阻力,肯定困难不少。然而,文化馆竟然办起来了,而且办得不错。
       我感觉,这所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在整体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既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馆,当然要突出本民族的特点和个性。但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有47个民族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因此,我们在解说各民族特点的同时,必须不能不强调各民族大家庭的共性。唯其如此,才能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富强。
       我们各民族首先应该有相互之间的最基本的了解,了解是前提和基础,有了基本的相互了解才能进一步理解,理解之后才会有团结。我想,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鹏鸣散文集《牧歌伊犁》一书。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一个古老民族的记忆库

作 者鹏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昭苏遐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