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火星救援》:外太空的孤独拯救计划

(2016-04-05 01:02:19)

    http://s6/mw690/003fnsTcgy70EPGGRnL85&690

 你能想象一场在空无一人的陌生星球上独自求生的场景吗?放眼是漫无边际的随风飞扬的尘土,极尽目力看不到一丝一毫活着的生命讯息,没有氧气,没有水,如果脱离了氧气罩和宇航服,随时随地都会死去。那本是一场对未知星球的探索,因为沙尘暴的突入其至导致一名名叫马克的宇航员遗落在这颗本不属于人类居住的火星上独自挣扎。这种求生的故事是以往所有传统故事中未曾出现过的,即使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求生也没有如此残酷和匪夷所思。美国的电影总是喜欢去挑战观众思维范畴的极限,总是想方设法去把一些太惊世骇俗的东西循序渐进抛到观众的面前,让观众自己去深度解读、浮想联翩。     《火星救援》的故事并不如何惊涛骇浪,相反还有一些中规中矩和乏善可陈。首先是马克的遇难让大家都误以为他已经英勇就义,却没想到他第二天又从火星上的黄沙漠漠中艰难爬起来挪进居住仓进行自我治疗。被一根金属天线插进腹腔,血流如注,涂了一点止痛药简单包扎后没几天就好得完美如初了,让人不得不惊叹火星真是伤病员疗伤康复的天堂。众宇航员在火星上进行勘探时毫无预兆窜出的沙尘暴让人无所适从,且先不去深究火星上究竟有没有沙尘暴这种迅猛的自然灾害,仅从故事矛盾点的冲突上也是一个刻画得格外生硬的布局,远没有《星际穿越》中人性斗争的矛盾设定那样来得切合实际和贴近人心。马克如此倒霉又如此幸运,在居住仓中找到了一定数额的食物补给和能够生生不息循环再利用的土豆。土豆带给马克新的活下去的希望但也给其带来不可估量的自信打击,因为虽然土豆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坚持不懈中终于长出了不错的秧苗且大有欣欣向荣之势,可不久突然出现的沙尘暴摧毁了整个种植程序,所有土豆全部死亡。沙尘暴再次毫无预兆的出现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编剧故事创作能力的捉襟见肘、黔驴技穷,实在想不出如何对矛盾的冲突进行合理的编排,只能出此下策,将就着硬接下去。但编剧心里清楚,如果就这样顺水推舟、平铺直叙,只能导致整个叙述结构的波澜不兴,无功无过,所以为了增加观众的吸引力,只好从马克身上自己下手,由马克以轻松幽默自我吐槽的方式留下“太空日志”,用来记录自己曾在火星上顽强生存过的证据给后来人指引和凭吊。整个过程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宇航员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个演员按照导演的意图卖力进行诠释大概一个濒临绝境的宇航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怎么做,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效果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表演和作秀,作为观众的我们感受不到这是在一个相距地球2亿2千五百万公里的太空中,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一颗陌生的、极度荒芜的星球上的宇航员的生活实况。尤其是马克在运用曾经降落在火星执行过任务的“探路者号”飞行器上成功传输用来与美国宇航局联络的通讯设备时,那种感觉完全和普通网民之间聊QQ和发微信一样别无二致,唯一区别的是马克穿着宇航服且吃着标着美国宇航局标志的太空食品和一些高科技的玩意儿。

如果单纯从科技的角度来看,《火星救援》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有任何挑剔之处,但《火星救援》并不是一部纪录片,它的意义不在于给观众灌输多少科学知识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即使带着一些科幻色彩的设定,但大体都在既定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如果《火星救援》改为《月球救援》,兴许更加切合现实。在我看来,《火星救援》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人类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构想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无限热情,因为“种土豆的失败”和“沙尘暴的神鬼莫测”都证明了外星球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接近于冰点。对一个无法供给人类栖息和发展的星球探测而言,徒耗财力物力人力脑力继续探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倒不如对一个生命的拯救来得更加高尚、更加彰显人性的伟大一些。

为了拯救马克,全世界的人都在积极参与,人类的智慧总和和无以计数的潜心关注祈祷使得“马克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神迹”,而这个神迹辉煌的缔造者,理应属于全世界每一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