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国宝亮起来

近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多次數位展覽。透過新銳科技與文物的結合,重新詮釋故宮的瑰寶,賦予故宮藏品新的樣貌,故宮的數位展也讓觀眾認識故宮國寶之美。今年首度與台電公司合作,舉辦「故宮國寶亮起來」數位展覽以提升藝術教育。
「故宮國寶亮起來」是以新媒體科技結合文物為主軸,展出數位版〈清明上河圖〉、〈國寶娃娃歷險記〉、非看不可書畫互動桌與毛公鼎漢字互動桌以及精選故宮複製作品。跳脫展覽場域的限制,以活潑生動的動畫與互動裝置豐富觀眾的體驗,藉由「科技」與「美學」的對話,展現故宮新風貌。
毛公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院藏最大的青銅器,但腹內刻有500字銘文,是至今刻有最多銘文的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因而珍貴。
銘文可分為七段,記載了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政務,希望毛公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世子孫永寶。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李迪,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南宋孝、光、寧宗(1162-1224)畫院畫家,曾任祗侯。擅花鳥、竹石、走獸,畫風寫實清新。畫蘆岸柳堤,兩個牧童遇雨趕牛返家的情景,牛隻與人物的動態相互呼應,富戲劇張力。用淡墨暈染,在畫面上罩了一層迷濛的煙霧,表現風雨的晦暗陰沈。以中鋒為主,葉細如針,濃淡相間,繁而不亂;牛腹以墨渲染,再絲出牛毛硬挺尖細的質感,具南宋典型風格。
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
此畫右下山林枝葉間有「范寬」的款署。范寬(活動於11世紀初期),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長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本幅構圖簡潔,近景為下方中央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是一聳立主山。其山腰下藉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線條鉤勒輪廓,再藉短筆皴畫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行旅驢隊相映,展現出懾人的雄壯氣勢。
唐人宮樂圖
本幅描繪後宮女眷十人,圍坐於長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飲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四人分別吹彈胡笳(篳篥)、琵琶、古箏與笙,為宴飲諸人助興。左方另有一站立的侍女,手握拍板,敲打著節奏。畫上雖無作者名款,但人物體態豐腴,髮髻衣飾的畫法,亦皆符合唐代女性的審美風尚。由於幅面短窄,推測原本可能是中晚唐時期宮中使用的裝飾屏風,後來才被改裝成掛軸形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畫幅左側山峰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款署。李唐(約1049-1130後),字晞古,河陽(河南孟縣)人,活動於兩宋之際。山間幽谷,松林鬱鬱茂生,泉水潺潺流動。山體雖層疊緊密,卻有空間深度。以小斧劈皴擦山石,再用深淺青綠烘染,形塑山石堅實又具潤澤感的獨特效果,深淺設色的松針則營造出繁盛動態之效果。近景松林與背後泉水山石重疊,顯示深遠表現的畫法。
宋徽宗 蠟梅山禽圖
文物鉴定/评估师培训考证经典课程上海金城文物学院联系电话:021—52758487公共微信: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咨询微信:xunfei9988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院藏最大的青銅器,但腹內刻有500字銘文,是至今刻有最多銘文的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因而珍貴。
銘文可分為七段,記載了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政務,希望毛公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世子孫永寶。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李迪,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南宋孝、光、寧宗(1162-1224)畫院畫家,曾任祗侯。擅花鳥、竹石、走獸,畫風寫實清新。畫蘆岸柳堤,兩個牧童遇雨趕牛返家的情景,牛隻與人物的動態相互呼應,富戲劇張力。用淡墨暈染,在畫面上罩了一層迷濛的煙霧,表現風雨的晦暗陰沈。以中鋒為主,葉細如針,濃淡相間,繁而不亂;牛腹以墨渲染,再絲出牛毛硬挺尖細的質感,具南宋典型風格。
此畫右下山林枝葉間有「范寬」的款署。范寬(活動於11世紀初期),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長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本幅構圖簡潔,近景為下方中央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是一聳立主山。其山腰下藉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線條鉤勒輪廓,再藉短筆皴畫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行旅驢隊相映,展現出懾人的雄壯氣勢。
本幅描繪後宮女眷十人,圍坐於長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飲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四人分別吹彈胡笳(篳篥)、琵琶、古箏與笙,為宴飲諸人助興。左方另有一站立的侍女,手握拍板,敲打著節奏。畫上雖無作者名款,但人物體態豐腴,髮髻衣飾的畫法,亦皆符合唐代女性的審美風尚。由於幅面短窄,推測原本可能是中晚唐時期宮中使用的裝飾屏風,後來才被改裝成掛軸形式。
畫幅左側山峰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款署。李唐(約1049-1130後),字晞古,河陽(河南孟縣)人,活動於兩宋之際。山間幽谷,松林鬱鬱茂生,泉水潺潺流動。山體雖層疊緊密,卻有空間深度。以小斧劈皴擦山石,再用深淺青綠烘染,形塑山石堅實又具潤澤感的獨特效果,深淺設色的松針則營造出繁盛動態之效果。近景松林與背後泉水山石重疊,顯示深遠表現的畫法。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是一位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皇帝,建立完備畫院制度,以詩句為畫題選取人才,重視對實物的觀察,這種結合詩畫和寫生的繪畫觀念,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深具影響力。此幅可能即《宋中興館閣儲藏圖畫記》中徽宗八扇屏之一的〈香梅山白頭〉,兼具詩情畫意,精練筆墨表現景物特性,構圖簡潔,設計S型弧線,在寫生之外,又著意營造具造型美感和冬日清疏氣氛的理想境界。
文物鉴定/评估师培训考证经典课程上海金城文物学院联系电话:021—52758487公共微信: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咨询微信:xunfei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