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文化:中秋送礼学古人

标签:
中秋赏月古代中秋 |
分类: 知识百科 |
中秋节,是现代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之一。中国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节的?何时把中秋节当成团圆节的?中秋节送月饼什么意思,又从何时流行的?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2640_42141.jpg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从《周礼·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说来看,“中秋”在中国古人心中已占有一定位置,但此时的“中秋”与现代的“中秋节”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节日。倒是当时的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已将八月十五列为法定节日,放假三天。
虽然八月十五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特别是女孩子,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3618_65807.jpg
金蝉玉叶(明)
金蝉玉叶:蝉外翼长1.7cm、宽约0.8cm、厚仅0.2cm,玉叶长5.2cm、宽约3.2cm、厚约0.2cm,南京博物院藏。此器为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弘治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中,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这一件金蝉玉叶,应为贵族女子的发簪。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3854_42833.jpg
秋塘凫雁图(北宋)
秋塘凫雁图:团扇,绢本设色,24.7×25.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上,一只体硕脯满、翼羽华丽的野鸭独立于临水岸边,平静的河水上飘着片片芙蓉叶,霜晴溪碧,秋意浓郁,充满了一种自然清新之趣。其用笔极为工致,画法以水墨为主。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4055_30911.jpg
瓜榴图(明 沈周)
瓜榴图:轴,纸本设色,85×43cm,美国底特律艺术学院博物馆藏。 图绘折枝石榴树枝从左延伸开来,上挂石榴两个,石榴枝上丝瓜藤缠绕满身,已无法分开来。枝、叶、瓜、石榴均用没骨法绘制,设色淡雅,布局巧妙。图上部大段题跋为明大学士王鏊书写,书画合璧,相得益彰。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4155_14613.jpg
红荔山鸟(北宋 赵佶)
红荔山鸟:本设色,24.4×23.5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以及接近于徐熙的“落墨为格”的特点。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4403_57914.jpg
点彩赏菊图杯(明成化)
点彩赏菊图杯:高4.4cm、口径7.4cm、足径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侈口,圆腹、弧形壁、圈足。外壁以松竹分为两景,青花勾勒采菊、赏花人物图景,花叶上分别点绘红彩、绿彩,设色浅淡。口沿及圈足青线二道。器底青花书双方框“大明成化年制”楷体六字款。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907/20140907144714_54809.jpg
五彩莲塘鸳鸯盘(明成化)
五彩莲塘鸳鸯盘:高3.8cm,口径16.8cm,底径10.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盘心平整,壁微弧圆,口外撇,口内缘一圈青花藏文,盘心画三株莲花,上下各绘一飞翔鸳鸯,水草点缀。外壁作四等份,以游水鸳鸯及莲花相间排列。青花画轮廓,彩绘作配合。底书“大明成化年製”青花双圈款。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