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2134_24720.jpg
“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中的霸国 · 前言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作为“周人为政之精髓”,在西周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据《礼记》记载,礼以婚礼为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而和谐融洽体现于宴礼。这些日常礼仪,是霸国人处世的根本行为准则,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都被规范其中,使人在司空见惯的仪式接受礼的熏陶,从而使社会和洽,如呦呦鹿鸣般祥和、友睦。
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公元前10世纪的某天,燕国公主嫁到霸国,霸国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4-07-29——2014-10-07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上一层B展厅
第一单元 出嫁——合二姓之好
两姓同婚涉及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宗族是否昌盛。《礼记》中明确记载:“昏(同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与燕国公主有关的器物埋葬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山西霸国,最可能的原因是她嫁给了霸国的某位君主。燕国公主的出嫁,便蕴含着两个宗族之间诸多美好的期望。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2417_20591.jpg
霸伯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017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盛酒器。器口内壁有铭文“霸伯作宝尊”。“霸”就是霸伯的国族名,“霸伯”为“霸”国的国君。带“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不仅见于以往的古文字著作中,如《殷周金文集成》中著录有“霸姞作宝尊彝”鼎和簋,而且也见于过去发掘的墓地中,如在山西省曲沃县西周晋国曲村墓地就出土了一件“霸伯作宝尊彝”铜簋。这意味着,大河口墓地为之前在其他各处发现的“霸”器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大量带“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史书阙载的古国——霸国的存在,随之出土的丰富的文物展示出了霸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3529_63467.jpg
铜人顶盘(灯)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017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铜人形灯,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形态如出一辙,应当是战国灯具的源头。据考古资料所看,此灯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
第二单元 祭祀——国之大事
霸伯把报答祖先父母之恩德、感谢天地自然之恩惠作为祭祀的目的,并将之与战争一起列为国家的大事,这不仅成为了霸国人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上升为国家制度。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3652_29111.jpg
“燕侯旨”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卣,音酉。盛酒器。在最大的一件带盖青铜卣内,放置着一套酒器共七件,分别是斗一件、单耳罐一件、大小不同的觯五件。青铜卣的盖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铸有一篇铭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姑妹”是小姑姑的意思。这是燕侯旨给他的小姑姑燕国公主制作的器物。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3758_22662.jpg
金璜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6022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圭璋特,琥璜爵”,圭、璋都是礼器中的贵重者,在礼仪活动中,可单独作为信物使用;琥璜的重要性次于圭璋,在天子宴诸侯或诸侯相宴,与爵同时进上。这件金璜是在对盗洞内的回填土过筛时发现的。
第三单元 丧葬——事死如生
霸国的丧葬观念正如《荀子•礼论》中所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文中将“事死如生”作为丧葬的原则,对待死者如他活着之时,“事”为侍奉、供奉之意,表达了霸国人对生命的敬畏。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3917_47076.jpg
玉戚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祭祀是霸国礼仪活动中的头等大事,所以遇到重大典礼节日,或旱涝饥荒均要用玉来祭奠,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家安定。《诗经》中有“靡神不举”,是说各路神灵都被供祭。对礼玉精益求精的雕琢和事无巨细的分类,表现出其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君主对祭礼的恭敬,以及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和遵从。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4132_34134.jpg
漆木人俑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号墓葬出土
殷商时期普遍流行活人殉葬,霸国墓葬使用俑,是陪葬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两个漆木人俑,高约1米左右,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据推测其与礼制和宗教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西周考古史上,墓内随葬漆木人俑这是第一次发现。此前,发现最早的漆木人俑出自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早期墓葬内。
第四单元 宴饮——明君臣长幼相尊之义
宴饮是霸国人在闲暇时举行的礼仪活动。宴礼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参加人员都正襟危坐,遵守“礼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的礼节,整个宴席只是一个虚设。这种宴饮仪式主要为了体现尊贤和养老,尊贤是治国之本,养老为安邦之本。宴饮过程安乐而有秩序,宾客尊卑分明,礼数高低有别,宴饮之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霸伯做到了正身安国,才有霸国君臣的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4250_15508.jpg
玉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1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鹿,温顺又祥和,它美好的秉性体现了霸国君臣之间互敬互融的情状。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1/20140811094349_77218.jpg
鸟形盉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对于鸟形盉铭文的释读目前尚不统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教授释读如下:乞立誓说:“我所作谋议如果不合君命,而是我自己私行策划,就受鞭刑。”乞亲自乘有车蔽的传车前往各地,重复所立誓言,说:“我已立誓要上合君命,假如我违反誓辞,便应该遭到流弃,使君命仍得执行。”乞因此铸造盘盉,传于子孙使用。
鸟形盉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器形。盉多与盘配套用于祭祀或宴饮活动中浇水洗手,这座墓里恰好出土了一件铜盘与这件鸟形盉相配,可惜已残。
结 语
《礼记•礼运》中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