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画鉴赏:唐伯虎

(2014-08-10 16:45:20)
标签:

字画鉴赏

唐寅作品

分类: 知识百科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51722_45226.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唐寅书画特展。唐寅(1470-1524)庚寅年生,肖虎,故名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时天资聪颖,十六岁入学,童试第一,补苏州府生员。受文林、王鏊、杨循吉等吴中翰林前辈提携,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倡导古文辞,并称「吴中四才子」。弘治十一年(1498)应试应天府(今南京),中乡试解元第一。翌年参加会试,遭受舞弊牵连,遭罢黜下狱,谪为吏役,耻不就。经历科场起落,看透功名利禄,远游闽、浙、赣、湘,后以笔墨谋生。正德九年(1514)应江西宁王朱辰豪厚聘前往南昌,察其所为不法,佯狂被放归。人生数逢重大挫折,贫病交加,晚年寡出。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病逝,得年五十四。

      唐寅工诗善画,年少与祝允明、文徵明、张灵为友,留下许多诗画唱和之作。画学沉周、周臣,对南宋院体著意颇多,又广泛吸收元代、明初文人画传统。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谓之曰:「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作品题材多元,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笔墨秀润清雅,刻划细腻生动,构图匠心独运。书法取法元代赵孟頫,并上溯唐代李邕、颜真卿,以行书树立个人面貌,然为画名所掩,传世不多。

      此次特展遴选院藏唐寅与其师友作品共七十(组)件,依主题规划为「诗画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书法艺术」等四个单元,呈现其多样化的风格特色,藉以彰显唐寅的书画艺术源流与成就。

——————————————————————

「诗画山水」部分

      唐寅山水畫發展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摹仿期,早期細筆山水深受沈周、文徵明的影響,參以元人筆墨,具有文人畫韻,如〈對竹圖〉、〈雙松飛瀑圖〉。第二階段為轉化期,此時他師事周臣,盡得其法,又泛學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南宋院體畫風,博取諸家之長,行筆秀潤灑脫,設色典雅秀潤,作品有粗、細兩種風格,以〈山水卷〉、〈江南農事圖〉、〈花溪漁隱圖〉、〈守耕圖〉、〈函關雪霽〉、〈畫金閶別意〉為代表。第三階段是成熟期,構圖雄偉巧妙,斧劈、披麻線條瀟灑靈活,用墨乾濕濃淡明暗變化具有立體感,以〈畫山路松聲〉、〈溪山漁隱〉最具代表性。五十歲以後,多繪江南水鄉景色,取景簡約,畫面開朗清曠,〈採蓮圖〉、〈秋山〉、〈震澤煙樹〉皆屬此期佳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53356_88860.jpg

畫山路松聲(明 唐寅)

      峰巒峻峭重疊,山谷間瀑泉曲折隱現,沿著巖壁流瀉而下。蒼松偃仰盤曲,上有枯藤盤繞。橋上策杖高士仰首傾聽松泉聲,展現寄興於山水的高雅情致。山石輪廓以中鋒畫出,斧劈皴拉長轉折線條,運筆靈活流暢。巨嶂式山水構圖,承襲南宋李唐畫風,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

      款識云:「治下唐寅畫呈李父母大人先生」,指的是吳縣知縣李經。其在吳縣任職三年期間,對邑中文士非常愛重,正德十二年(1517)陞戶部主事。唐寅所居桃花塢屬吳縣轄治,此圖應為李經赴京前贈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52515_30168.jpg

函關雪霽畫(明 唐寅)

      崇山峻嶺,積雪巖關,運貨驢騾牛車隊伍,冒寒艱辛跋涉於山路。天空與水面均以淡墨烘染,襯托出雪景清曠蕭疏之氣。近景枯柳雜樹挺立,岩面皴筆不多,以示雪意。此畫筆法變化多端,瀟灑勁利,而其牛車、屋宇、棧橋,皆刻劃細膩。

      詩題於右上角,前兩句形容畫作主題內容,後兩句形容春雪初溶,行旅之難處。正德二年(1507)唐寅於蘇州府城內北邊築桃花庵,內有「學圃堂、夢墨亭」,此軸畫上即鈐有「學圃堂」閒章。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54356_32008.jpg

江南農事圖(明 唐寅)

      畫面村舍櫛比,沃田垂柳交錯,田埂河流迂迴,其中穿插舟行過橋。農夫水田插秧,漁夫撒網捕魚,舟船泊岸或蕩槳持篙、肩挑行囊,點景人物熙攘往來,描寫江南繁榮景象。

      此軸景物繁複,溪流蜿蜒上升貫穿畫面,兩岸配置林木屋舍和稻田,背景是遠山,清楚交代空間深度。其筆若游絲,細膩生動。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歲,曾作〈南遊圖〉(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贈送琴師楊季靜,筆墨與本作有不少相通之處,故推測此軸可能也繪成於此期。

——————————————————————

「仕女人物」

      據傳世畫作,唐寅人物畫的演變,經歷早、中、晚三個時期。三十歲前的筆下人物,多屬襯托山水的點景人物,與沈周風格相近似。三十至四十一歲之間,結識杜堇(約活動於1465-1505),並受業於周臣(約1450-1535),深受啟發,人物成為畫面表現主題,形神俱善,〈陶穀贈詞圖〉為此精進期的傑作。四十二歲以後,兼採諸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面貌,為其人物畫的成熟期,不論白描寫意、重彩工筆皆臻顛峰。人物線條或細勁流麗,或作方折頓挫,情態與神韻無不精妙,〈畫班姬團扇〉、〈倣唐人仕女〉、〈西洲話舊圖〉與〈高士圖〉皆為此期的經典名作。

      唐寅的山水畫繼承院體與文人畫傳統,綜合宋代李唐、馬遠、夏圭及元代王蒙諸大家,繪事師承沈周、周臣。傳世畫作多題自作詩文,結合詩畫,以抒發放逸不羈的心緒。署款僅寫姓名與郡縣、鄉里,多無年月。常見題材包括漁隱、行旅、聽泉、觀瀑、賞秋、田家農事等,勾勒出「吳門」文人畫家的理想生活環境。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55018_62202.jpg

陶穀贈詞圖(明 唐寅)

      畫幅描寫北宋初年,陶穀(903-970)出使南唐的歷史故實。陶穀使弱國,態度傲慢,南唐遂令名妓秦蒻蘭以色誘之,兩人盡一夕之歡,穀填詞〈風光好〉相贈留念。作者以芭蕉、奇石與屏風,圍囿二人的天地。畫中腳翹撩撥琵琶的女子,正是秦蒻蘭。男女二人間,燭影搖紅,與題識中的「一宿因緣逆旅中」互相呼應。

      此作精謹秀麗,畫人物、樹石芭蕉與杜菫(約活動於1465-1505)風格相類,完成時間當晚於唐、杜一四九九年北京初識之時;依筆墨風格,此幅為唐寅三、四十歲間的作品。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0604_37474.jpg

倣唐人仕女(明 唐寅)

      據《雲溪友議》所載,唐人張祜、崔涯以文采名聞揚州,所作詩詞深得眾人讚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求詩,獲贈詩句「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畫中男子坐於臥榻上,凝視屏風前手持白牡丹的女子,即在描繪李端端與崔涯相晤的情景。

      此幀人物造型秀美,舉止安詳,衣紋線條,有著明顯的變化。寫湖石景物,筆勢縱放,與題識的運筆行氣互為呼應。通幅清雋淡雅,已成自家面貌,應是唐寅四十二歲後的作品。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1717_62309.jpg

畫班姬團扇(明 唐寅)

      棕櫚樹下,女子手執紈扇而立,惟庭前蜀葵道出秋涼寒意,不禁令人生起天涼何需纨扇揚風的疑惑。本幅畫者實有所託,取材自漢代班婕妤(約西元前48-6年)〈怨歌行〉,文末言道:「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唐寅似藉班婕妤遭成帝冷落的典故,自喻失意之情。

      人物衣褶運筆靈活,技法已臻成熟,為其傳世的經典人物畫作。題詩款署「徵明」,相傳文徵明習用「文壁」署書畫,四十二歲後始用「徵明」,文、唐同年,故此幅可視為唐寅四十二歲後的畫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1912_51710.jpg

西洲話舊圖(明 唐寅)

      畫中樹石矮屋,穿插掩映,前景右側,枯樹斜擎而上,中景巨石旁的茅屋中,兩人對坐,當是作者與訪客「西洲」,惜身分不可考。

      畫中枯樹、細枝及稯葉,出現顫筆,然布景剪裁,仍覺精警動人。畫上行書題跋,用筆爽利勁拔的風神,為唐寅成熟期的書風。依其中識語「醉舞狂歌五十年」,成畫時間的下限,可訂在唐寅五十歲時,即一五一九年。題詩中的「不損胸前一片天」,唐寅率真不羈的性情一表無遺。

——————————————————————

「花卉竹石」

      文人花鳥畫經歷宋元時期的發展,在明代中期的蘇州畫壇,隨著題材的開拓與筆墨形式的轉變,體現不同的審美情趣。唐寅以擅長寫意花卉、竹石著稱,風格遠法宋、元,近師沈周,其墨韻明淨,筆法灑脫,又與沈周的雄渾簡練、文徵明的精巧溫潤有別。

唐寅傳世的花卉、竹石作品不多,畫面多以沒骨寫意描繪折枝花竹,呈現如特寫鏡頭下的近距離形態,經營自然之勢,饒有韻味。不論清雅潤厚如〈杏花〉,以花卉的季節性隱喻時事,或氣韻酣暢如〈墨竹〉、〈野芳介石〉,以比興寄託手法,言志抒情,將胸中鬱結之氣,轉化為圖像,旨趣盡在點畫之外。

      唐寅奇穎天授,人物畫風格多變,取材廣泛,多以歷史故事、高士、仕女為主題。內容描繪文士雅逸閒適的生活情調,也對青樓名妓軼事多所著墨,更援引文學典故,藉由失歡怨婦隱喻遭明主見棄的文人,以美人情思自況抒情。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2200_91484.jpg

墨竹(明 唐寅)

      作者畫竹葉,行筆揮灑,筆勢跌宕,遒勁有力。又以深淺層次變化豐富的墨色,營造出遠近前後的空間關係以及葉片正側背向。風雨中竹葉飛舞的動態一表無遺。

      畫竹,以水分調節墨色,形成多層次的濃淡乾濕,在吸水性慢的「金箋」寫竹,水分滲透感倍覺濕潤,正如竹葉承雨,本幅濕氣氤氲,筆墨淋漓,氣韻酣暢,即是一例。本幅選自〈明人畫扇冊〉第七開。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2308_46710.jpg

杏花(明 唐寅)

      本幅以寫意法繪春杏一株,由左側右上出枝,先鈎勒主幹,再行皴擦,枝節多用濃墨寫成,畫瓣復加密蕊,雅淡潤厚,無俗艷之氣。學者考證題識內容與書風,推測此幀成畫時間約在一五一九年前後。

      本幅題識:「新霞蒸樹曉光濃,歲歲年年二月中。香雪一庭春夢短,天涯人遠意匆匆。」農曆二月會試舉行之際,正值杏花綻開,故唐寅以杏花隱喻科舉舞弊案,慨嘆南京解元的榮耀如春夢般短暫,人生起落在須臾之間。語氣無情緒起伏,當是餘年的平淡回想。

——————————————————————

「书法艺术」

      唐寅書法博取眾善,書風多元,不同時期皆有代表之作。早期字體瘦硬方整,有歐體面貌,如院藏明鄒衡〈綠香泉圖〉卷後的唐寅詩跋;而〈對竹圖〉卷後的題詩在用筆和結體上則與文徵明相近。此時的書學背景與他和當時吳中友人如祝允明、文徵明、張靈的交遊往來應不無關係。

      日後唐寅行書類作品增多,受李邕、顏真卿、趙孟頫影響頗鉅;內容多為自撰詩文,也是他樹立個人風格面貌、最具代表性的書體。晚年書法點畫精準,線條遒勁有力,結字左傾,在運筆使轉上,輕、重、緩、急律動分明。(傳)宋王詵〈江山疊翠圖〉卷後的唐寅詩跋,章法布局與人典雅秀麗、清新自然之感,為此時代表名蹟之一。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2645_76092.jpg

書姑蘇寒山寺化鍾疏(明 唐寅)

      姑蘇寒山寺現址今江蘇省蘇州市,因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聲名遠播。

      此卷乃唐寅、范允臨(1558—1641)、毛堪(生卒年不詳)、陳鎏(1506—1575)、趙宧光(1559—1625)五名文人書家為重修寒山寺募款所作之募緣稿,唐寅負責〈化鍾疏〉一段。本幅字體筆畫轉折交代明確,線條渾厚有力,間架右傾處或受趙孟頫影響。全篇墨韻虛實互參,莊重肅穆,氣勢恢宏。此卷無疑是明代中葉寒山寺募款重修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亦為唐寅傳世法書中不可多得的一件名蹟佳作。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810/20140810162741_32283.jpg

跋宋王詵江山疊翠圖(明 唐寅)

      此卷拖尾的唐寅詩跋被裝裱於(傳)宋王詵〈江山疊翠圖〉之後,從詩文內容來看,兩件作品之間似無關係,可以獨立看待。本幅內容寫自作詩七言絕句七首,字字用筆精到,線條粗細變化有致,筆力雄強渾厚。結體妍美,間架左傾。章法行距疏朗,氣象恢弘。從款識知此作寫於嘉靖元年(1522),唐寅時年五十三歲。詩文意境清新典雅,書法筆精墨妙,可謂唐寅書法中,詩、書相互襯托最為純熟精美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