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瓷——记2014年6月7日上海金城文物学院江建新老师《中国釉上彩史略》

标签:
瓷器鉴定培训中国文物教育 |
/Publ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140607/20140607233536_26595.jpg
甲午五月初十,亦无风雨亦无晴,韶光甚好,众人围坐听师道,看瓷鉴宝得真知。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古饶器》中不屑道:“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俗甚之物,却为何被束之高阁,登堂入室,甚至进入明洪武官窑甚至成为帝王祭天之物?在江建新老师风趣、亲和的传道授业之中,得悉所以。在景德镇匠人口中:“画红点绿。”大道至简的四个字,却已将釉上彩中红绿彩的纹饰绘制之道一言以敝之。
晨,众人不避晓行与早起,来到学院,谈笑间,小白(化名)姑娘乐道:“如果不是吃过亏,我也想不起要来读书啊!”说完大笑。亦是应着江建新老师的一句打趣:“古玩,自是以玩儿的心态为主,大家不必拘谨。”也许是怀着对瓷器的一种怀旧心情,抑或是“收藏”带给人们的博弈刺激,来这里学习真知,去伪存真,亦让自己一生所爱不至落入遗憾。
师言:“你们不可只学鉴定,那不若去网上查资料,但是鉴定者要懂得文化、史实,相关背景,要有自己的理念,不可人云亦云,要有工艺史知识。”老师讲课,不落窠臼,时而风趣地跟学生们道:“你们可得学好这知识,好自己做研究,来驳倒我!推动学术研究嘛!”每每旁征博引,讲到忘情,也不忘问一声:“我是不是讲的太细?再下去就讲不完咯!”大家皆让老师不必在意时间。在这样以名利为先的时代,有这样一群静静坐下,愿闻其详的人,实为可贵,孰知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菁英,更是难得。
金城文物艺术学院的老师讲课最为不同在于,绝非对着电子课件内容照本宣科,野史趣闻信手拈来,譬如讲到成化官窑形态,竟是“保护神”宠妃所致。成华皇帝无子,多画“母子杯”,也是求子心态所致。诸如此类轶事让大家听得不亦乐乎,即是闷热夏日,也听得兴味盎然。再者,因着老师多年研究所致,间或会提出自己对于“研究考证”的质疑,无疑不得真知,老师之问,其实也是让我们明白,鉴宝,鉴得不仅是武器,亦是监察人心,人性。
于是,我们随着老师的引导,方知晓,瓷上的牡丹花纹皆是“唯有牡丹真国色”;金人为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大举进攻南宋,方知那时,瓷上纹饰多为莲荷之意。那些花纹的血脉是连着民族时代的气息,当你隔着时空看古物,也能从纹路里找到与其对话的空间,朱元璋爱红,永乐帝为祭礼,皆使得瓷器的形、色、纹皆成为一个时代的浓缩,它装载着往昔一个个帝国的魂灵。
看着那些厚积着历史文化的文物图片,引得众人纷纷拍照,的确,那些存于各个不同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也许我们一生也无缘得见实物,在此相见,是欢喜,也是缘分。竟像是众人与老师,与学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此学习八年之久,当初连怀孕都要坚持上课的姑娘笑说:“我的水平就代表着学院!”听着这样一席话,我们也甚是欣慰,在这里,所有人在吃过“收藏”亏才能觉醒,与其盲目投资文物,弗如先用学术投资武装自我。
更多精彩内容以及文学文献尽在中国文物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