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器是古人盛水的青铜器皿,多用于盥洗,所以也称为盥器。
水器包含的种类很多,约可分成盘、鉴、盆、皿和罐等八类。按照功能来分,水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和盛水器。
商周时期,贵族住祭神拜祖、宴前饭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因此总的来说,青铜水器应该归于青铜礼器一类当中。
水器中最常见的是盘和匝。
盘
盘是一种盛水器。基本形状是大口,直沿,浅腹,双耳或无耳,平底,圈足或三足。个别的盘也有长方形的,还有的带流。
盘是盥器,用时需与盉或蓥配合,作用是承接盥洗时用盉或蓥浇下的洗手后的污水。

春秋 毛叔盘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盘
西周晚期 散氏盘
匜
匜是一种注水器。匜流行于西周至汉代,用于盥洗时往手上倒水。匜形如瓢,椭圆形,敞口,长、宽流以浇水,后有鋬执,有四足、三足或无足。
匜经常与盘同用。宴前饭后行沃盥礼时,一人执鎜浇水,一人奉盘接废水,以便洗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说明了匜之使用情形。
匜的出现较晚,西周至春秋早中期多为四足,兽首形。春秋时,匜的流常作兽首形,注水之时,才出兽口。个别的匜有盖,还有的将四足做成车轮状。春秋中期后,匜现圈足,并有一些将流做成兽首形。春秋晚期以后,足逐渐消失,变为平底。

春秋晚期 犧首匜
春秋早期
獸目交連紋匜
戰國早期 曾侯乙匜、盤
鉴
鉴是一种盛水器。造型为圆形或方形,大口,圆腹,口沿下兽首形双耳或四耳,平底或圈足。器身装饰有春秋战国时的流行纹饰。
鉴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作用有三种:
一是盛水照面,用作镜子,故鉴的古文字即为人立水器之侧,俯首照容之形;
二是盛冰,用以防暑降温或冷藏食物,即《周礼•天宫•凌人》所谓的“冰鉴”;
三是沐浴洗澡。《庄子•则阳》说到:“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滥即鉴。
吴王光鉴是吴王光嫁女儿的陪嫁,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器物。河南汲县山彪镇魏墓出土的一对水陆攻战纹鉴,以其精美、生动的水陆两牺战斗的图像而为世人所重。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对冰鉴,鉴呈方形,中央有一方壶,壶与鉴壁之间可以容冰。同出的还有二只长柄斗。显然,这是曾侯的一套冷饮器。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鉴
盂
盂的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也用于盛水盛冰。盂形似簋而较簋大。造型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有双兽耳或附耳。少数无耳或有四耳。器身多装饰华丽的饕餮、云雷、蝉纹等图案。
盂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偶有所见。因器型大、铸造难,使用少,故出土数量不多。

商代晚期 四龍中柱盂

西周中期 菱形紋盂

春秋中期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晚期 齊侯盂
缶
缶是一种酒器和盛水器。缶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缶的基本造型为圆体,小口,圆深腹,圈足或平底,上腹部有四环耳可套绳索,有盖,有极个别方形缶。
《礼记•礼器》说:“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著名的“栾书缶”,上有错金铭文,是晋执政大夫栾书为祭祀其祖先所作之器。1955年蔡侯墓出土的四件缶自铭“盥缶”,是为水器;另外二件自铭为“尊缶”,则为酒器。
实用缶多为陶器,青铜缶数量很少。

春秋晚期 蟠蛇紋盥缶

战国早期 曾侯乙盥缶

战国中期 蟠蛇紋盥缶
战国晚期 楚高盥缶
斗
斗是一种舀水器皿。《仪礼•少牢馈食礼》谓:“司官设罍水于洗东,有料。”料即“斗”字。斗体一般呈椭圆形,腹较深,有短柄,柄端有銎,可安木把。
青铜斗多见于春秋战国,迄今发现的数量很少。

商代晚期 龙纹斗

西周早期 獸面紋斗
春秋晚期 交龍紋斗
战国早期 曾侯乙斗
瓿
瓿是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酱。器形似尊,但较尊矮小。匣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像后代的坛子,有带耳不带耳两种,有方形。器身常装饰饕餮纹、乳丁纹、云雷纹等纹饰。两耳多作成兽头状。
瓿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商代中期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 兽面纹瓿2
----------------------------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
————中国最大、最专业的文物艺术独立学院
<热线电话> 021-52758476
52758487
52758473
<联系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真光路1473弄3号8楼(近曹安路)
√ 职业培训——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经纪人、拍卖师;
√ 研究生、博士生课程——考古与文物鉴定;
√ 专业班——中国青铜器、古陶瓷、玉器、杂项鉴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