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寺礼佛之悟
(2013-08-15 11:02:01)
标签:
株洲资福寺礼佛拜谒悟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文 |
资福寺礼佛之悟
资福寺礼佛完毕,步出山门,我忽有一悟。
记得有一个著名故事:弘忍大师为了考校众僧佛法浅深,命各人作偈呈验。神秀和尚作偈曰: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和尚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来慧能得传衣钵,是为禅宗六祖。
这其实也是高僧与神僧的区别。
慧能的偈显然是神僧之作,只有神仙才能这么超脱,才能把一切看空,凡人是不可能把一切都否定的。在凡人看来,如果一切都不存在,那么佛也不存在了,道也不存在了,连“你我他”都不存在了,谁去参佛悟道?参什么佛悟什么道?但神仙自有神仙的理解和境界,凡人是看不破的。
不过慧能的偈也有个逻辑错误:第四句“何处惹尘埃”承认了有尘埃,只是没有物去惹而已。但尘埃本是物,这与第三句“本来无一物”就自相矛盾了。按照前三句的逻辑,第四句似宜改为“何处有尘埃?”这样的反问句,才能连尘埃的存在也加以否定,更加符合全谒的意境。
神秀是高僧,高僧虽然距离神僧仅一步之遥,毕竟还是凡僧。但我也是凡人,所以我认为神秀的偈更贴近芸芸众生,更切合凡人的实际,是凡人的警世之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演奏着“三步曲”:从“无”到“有”又归于“无”。举例来说:我们打字时用五笔字形,开始时不懂规则是为“无”,后来经过学习,打字时就记起规则,知道怎么打了,这是“有”,最后打字多了,根本就不需要想规则,又是“无”了,可是反而打字速度达到了最快。如果把规则当作稽绊当作尘埃,那么“打字多了”就是“时时勤拂拭”,“不需要想规则”就是“勿使惹尘埃”,从而达到“打字速度最快”这样“心如明镜台”的至高境界。
佛家常说的“菩提”,是大智慧的意思。有位大师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每“日”学点“知”识为“智”,推倒“心”上的“山”取得双“丰”收为“慧”。终生学习,不断放下,即“智慧”也。真可谓“众生视菩提皆烦恼,佛陀视烦恼皆菩提”。只要我们坚持参悟,善于发现、思考、学习、放下,就能终得菩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