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学方案第2课时
(2022-03-23 08:33:49)
标签:
部编版语文名著阅读 |
分类: 七年级语文 |
【教学目标】
1.按照“目标、阻力、努力、结果、意外、转折和结局” 的故事七要素框架,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祥子悲剧的原因。
3.
【教学重点】
1.分析祥子悲剧的原因。
2.品味老舍作品中的京味语言。
【教学难点】
1.分析祥子悲剧的原因。
2.品味老舍作品中的京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有人说,如果你想欣赏一幅旧社会风情画,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上节课,我们怀着对老舍的敬意,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了《骆驼祥子》,现在请各组组长检查同学们书本中圈点批注情况。
教师展示学生圈点批注的优秀作业。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第二项作业。
明确:
我选第一幅图,因为第一幅图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
我选第三幅图,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通过展示优秀作业,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二、阅读探究
过渡:你能按照故事的七要素:目标、阻力、努力、结果、意外、转折和结局,来梳理《路驼祥子》的情节吗?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你能按照“目标、阻力、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故事七要素的框架,梳理故事情节吗?
提示:请结合老师给出的任务目标,选择章节相关的情节,完成探究活动。
阅读章节 |
思考任务 |
我的解答 |
第一章、第二章 |
1.祥子的目标是什么? |
|
2.祥子实现目标面临什么阻力? |
|
|
3.祥子为了实现目标做了怎样的努力? |
|
|
4.祥子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
|
|
5.祥子的“目标”达成之后,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意外? |
|
|
第三章至第六章 |
6.遭遇意外后,祥子的目标有没有改变? |
|
7.经历了这次转折后,祥子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
|
|
第七章至第十一章 |
8.在祥子再次追求目标并快要成功时,又出现了什么意外? |
|
第十二章至第十九章 |
9.又一次遭遇意外后,祥子的目标有没有改变? |
|
10.经历了这次转折后,祥子的心态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
|
|
11.这次祥子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的?但接下来又出现了什么意外? |
|
|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 |
12.第三次转折之后,祥子的心态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
|
13.最终的结局如何? |
|
2.探究方法:
(1)依据任务提示,回答问题。
(2)回顾《骆驼祥子》相关章节的内容。
(3)不能确定的,快速翻开原著的相关情节。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阅读章节 |
思考任务 |
我的解答 |
第一章 第二章 |
1.祥子的目标是什么? |
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
2.祥子实现目标面临什么阻力? |
他刚到城里不会拉车;拉车挣钱少,辛苦;长期的体力劳动和精神压力,导致祥子的身体状态偶尔会出问题…… |
|
3.祥子为了实现目标做了怎样的努力? |
他学得很快,技术越来越好;祥子趁着年轻,肯卖力气;祥子咬紧牙关,死命坚持…… |
|
4.祥子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
用九十六块钱买了一辆车。 |
|
5.祥子的“目标”达成之后,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意外? |
祥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第一次希望破灭。 |
|
第三章 至 第六章 |
6.遭遇意外后,祥子的目标有没有改变? |
没有,他还是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
7.经历了这次转折后,祥子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
他拉车更拼命了,甚至开始去抢老弱车夫的生意。 |
|
第七章 至 第十一章 |
8.在祥子再次追求目标并快要成功时,又出现了什么意外? |
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
第十二章 至 第十九章 |
9.又一次遭遇意外后,祥子的目标有没有改变? |
没有,他仍然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
10.经历了这次转折后,祥的心态又发生了那些变化? |
高傲的祥子不得不向虎妞低头,他的尊严在慢慢被剥除。 |
|
11.这次祥子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的?但接下来又出现了什么意外? |
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但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把车卖了给虎妞办丧事。 |
|
第二十章 至 第二十四章 |
12.第三次转折之后,祥子的心态又发生了哪要变化? |
祥子开始变得庸俗,但这使他在车夫中的人缘变好了,因为他开始和大家一样堕落了。 |
13.最终的结局如何? |
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完全堕落,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
4.活动小结: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梳理了《骆驼祥子》故事情节,深刻体会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子性格变化的过程,认识到祥子的悲剧是必然的结果。作者在《骆驼祥子》的最后这样写道:“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整体情节的印象,为接下来分析祥子的悲剧作铺垫。
过渡:祥子的一生三起三落,最终彻底堕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通常我们把悲剧产生的原因分为三类: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那么,祥子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呢?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你认为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结合本课《骆驼祥子》的情节梳理思考。
(2)结合故事所涉及的社会大背景理解祥子的悲剧。
(3)结合结尾处作者眼中骆驼祥子的总结来理解。
(4)结合悲剧产生原因的分类解答。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明确:
(1)祥子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把祥子的悲剧归结到“不可抗拒的命运”显然是合理的。纵观祥子的“三落”,确实是“倒霉”,第一次是正好遇到宪兵捉人,第二次是被孙侦探捉住后勒索,第三次是虎妞难产,这些都不是他的主观努力所能改变的。
(2)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老舍通过对祥子这个小人物一生的描绘,表达了对其悲剧命运的总结——“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原因如下:
一是祥子年轻,又是男性,他比老人、小孩、女性更有生存能力,在一个健康的社会,这种人几乎不可能成为弱势群体。
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
二是祥子健壮,他比那些瘦小或多病的人有更多的生存资本。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三是祥子有“机遇”,他受到了“富婆”虎妞的垂青,这又是许多同样年轻健壮的男性没有的机遇,虽然说不上光彩。
大家对刘四不敢发作,只好多吃他一口吧;菜是不能添,酒可是不能有限制,喜酒!他们不约而同的想拿酒杀气。有的闷喝,有的猜开了拳;刘老头子不能拦着他们猜拳。祥子看大家喝,他不便太不随群,也就跟着喝了两盅。喝着喝着,大家的眼睛红起来,嘴不再受管辖。有的就说:“祥子,骆驼,你这差事美呀!足吃一天,伺候着老爷小姐!赶明儿你不必拉车了,顶好跟包去!”祥子听出点意思来,也还没往心中去;从他一进人和车厂,他就决定不再充什么英雄好汉,一切都听天由命。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
简而言之,在底层社会,几乎没人能比祥子更好了。祥子的境遇尚且如此悲惨,一般底层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老马说:“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干苦活儿的打算独立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杜会悲剧。
(3)祥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祥子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也有很多会最终导致悲剧的性格特点。
一是目光短浅,没有追求。祥子出身于农村,他对洋车的渴望,像是农民对土地占有欲的一种转移。但追求土地或洋车到底是为了什么,祥子不会去思考。
二是视财如命,贪婪自私。祥子所追求的无非就是金钱,视财如命的短视,导致了他的贪婪。第一次被抢车,自己贪便宜的因素很大。他一再回到人和车厂,包括与虎妞的婚烟,都有占便宜的念头在作祟。他最终到处借钱,骗钱、去告密赚赏钱,都和他对金钱病态的追求有关。
三是偏执僵化,难以沟通。如果一心想追求金钱,其实也有别的方式,但祥子不善沟通且自我封闭,比如婚后虎妞要他换种赚钱方式,比方做生意,他也不愿意去尝试。整本书中,需要动脑思考或与人沟通的地方,祥子都抗拒,他其实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四是个人主义,没有朋友。祥子的“独善其身”,使得没有人能帮他出谋划策,在遇到难关时,也没人能拉他一把。人在社会中生存,想只靠自己一个人就成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渡:是的,如果我们分析祥子的“三落”,其实会发现每次都和祥子的性格分不开:被抢车是因为贪图便宜,被敲诈是因为头脑简单,虎妞之死是因为祥子不愿去了解基本的医学常识。
教师点拨:祥子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明确: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的“命运”是我们不能左右的,“性格”的形成虽然受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等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争取能改变一些社会现状。
设计意图:分析悲剧的类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解读文本,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同时,由祥子的际遇,引申到每个学生自己,拉近小说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引发深度思考。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你能选取《骆驼祥子》中的片段,京味儿语言的特色吗?
2.探究方法:
(1)摘抄一些典型的片段,体会作者如何体现京味儿的语言的。
(2)各组选派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组的探究成果,其他组同学作补充。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1)用北京话写北京人。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成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这里的“杀好了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都是典型的北京通俗语言的运用。在北京话里的儿化韵带有一种特殊的风味,令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老舍用这些大白话来写一个车夫实在是恰到好处。
(2)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线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这就是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老舍几句话就把太太的爱面子和吝啬、祥子希望按惯例得到赏钱和对只有一毛钱的不满都写了出来。这就是雇主和雇员的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人情世态。
(3)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形成的内在特征。
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忽然横扫……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
在这段描写中,有老北京特有的大风沙,在老北京住久了的祥子自然很懂得如何去应付。同时也暗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但祥子很勇敢顽强地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4.活动小结:
祥子是一个既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象,这不仅引起了人们对祥子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而且引起了人们更深刻的思考:为了不再重复祥子的悲剧,必须否定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老舍的京味语言,感受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独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阅读了《骆驼祥子》的情节,分析了祥子悲剧的原因,也品味了京味儿语言的艺术特点。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的内涵和主旨,希望同学们接下来能分小组完成一些专题探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两周后以课件的形式在班上进行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更进一步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与思辨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过渡:《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个人奋斗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么,当所有劳动者团结互助,共同奋斗会产生怎样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两本书吧!
1.《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2.《创业史》——柳青,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其他名家作品,感受个人斗争与团结起来共同与社会抗争的不同结果。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在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解答分析
答案示例:
这句话说明祥子的最终堕落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祥子的悲剧很好地印证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现实。
解析:
结合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及其悲剧原因,从“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一句中可知。
2.课后作业:
(1)给祥子写小传。
(2)话说洋车夫。
提示:
(1)依据作品情节内容,勾勒祥子的经历,总结其性格。
(2)从职业特点、人员构成、生活状况等方面介绍洋车夫。
预设:
(1)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平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但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从一个老实坚忍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为数不多的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中,洋车夫的形象是很引人注目的。洋车夫在当时社会的“三教九流”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行当。《骆驼祥子》中讲述的旧中国北平城里的洋车夫们大都来自乡间,日益凋敝衰败的农村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他们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来创造新的生活。他们选择拉洋车这一职业,表明他们尽管离开了土地,但仍然保有自食其力的思维方式。他们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他们一开始往往以坚忍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搏斗,当搏斗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们往往走向精种的堕落,直至变成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写人物传记和话说洋车夫,让学生整合作品中人物的相关内容,以及文本外的资源,进行深度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设计】
骆驼祥子
老舍
情节梳理
悲剧原因
京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