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湖半马,这个不大不小的赛事我已是第五次参加,实际上严格来说这条赛道我跑过6次,其中2015年是当了130兔子,没有官方时间。本次报名金鸡湖半马,是因为上海半马我没报上,说来也巧,我唯二的两次提交报名却不让我跑的比赛,居然都是来自于上海半马!上海半马不认外地比赛就算了,居然连过往的上马和上半马成绩也不认,直通标准只认10km!真不知道组委会咋想的?赞助商名额我没要(一是怕麻烦,二是怕D区出发),此时金鸡湖半程报名尚未结束,抓住最后时间提交了报名。这个赛事因为去年取消了,它的直通标准也只认去年已经报过名的人,我算是抽签抽中的。
一周前跑完厦门马拉松,大腿肌肉还是比较疲劳的,周二晚上踩单车45分钟,周三跑步机10.5速跑5%坡1h,周四跑步机13-14速1h,周五12速10k,大腿肌肉逐渐恢复,但只恢复了80%,如果跑快了大腿外侧还是有些发胀,但也来不及了,就这样来到了苏州。
记得2017年,我曾经尝试过连续两周比赛,3月12日跑金鸡湖半马,3月19日跑无锡马拉松。先半后全,还是可以接受的,半马正好给全马当做最后一次强度拉练。但这次是先全后半,全马造成的疲劳是比较深层次的,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可以照常训练,但实际上身体并没有100%恢复。所以具体能跑多少,我也不是特别的有把握,不过根据厦马的数据,我还是临时定了个计划:按照76-77分来跑,出发按照339配速,最后平均下来争取能到336-338。至于为何这样定,还是老方法,对我个人而言,全马配速每公里快7-9秒就是半马配速,但厦马的2:40.48是348-349配速,考虑到厦马赛道难度较大,气温较高,如果换了跑更加平坦,凉爽的无锡,我应该可以238左右完赛,也就是345配速,这样推算才靠谱。
18号一早,我原把闹钟调到4点半,提前3小时起床,做了个梦,梦到7:15才起床,赶不上比赛了。结果差点成真,闹钟居然没响,等我醒来时发现窗外天色已经比较亮,暗想不好,一看表5点20了,离开跑只有2小时10分钟,赶紧爬起来,吃了2片面包就不敢再进食,因为半马强度高,加上离比赛时间过近,要是吃多了肯定得跑吐。经过一番紧凑的准备,终于赶在开赛前40分钟站到了前排起跑线上,稍微再晚点就挤不进前排了。
7点30分准时起跑,第一公里和跑友“形而上”一起,过1km公里牌大约在3分42秒,可手表却报时3分33,我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了。第二公里仍旧是3分40秒左右,看来速度是偏慢的,体感不是很轻松,大腿肌肉有疲劳,但心肺问题不大。3公里居然没有跑进11分钟,这个是达不到预期的339配速的,要知道339配速才刚刚77分整。于是稍微提了点,半马毕竟不是全马,没必要开始让自己很轻松。5km用时18分18秒,比预期慢了3秒,尚可接受。
6km后,跑友“形而上”突然停下来了,可能上周跑无锡还没恢复过来,否则按他无锡239的成绩,这个速度应该是非常适合他的。前面遇到的一位白背心选手A14044号和一位黑背心选手A13721号,开始与我组成三人小分队。黑背心选手似乎喜欢领跑,他不断地跑到最前面,还喜欢变速,尤其是遇到上坡时,他居然主动加速!不知道是他习惯这样跑还是想甩开我们,这让我们很不习惯,我们又拿不到名次的,何苦这样搞变速为难自己呢?10km用时36分27秒。
由于我不断地走切线,且对赛道比较了解,总是能很早地对于下一个弯道做出提前准备,加上能及时地发现节奏的变化并很快做出调整,白背心选手此后似乎更信任我而不是黑背心选手,他开始紧紧地跟在我后方。过了金鸡湖大道来到李公堤,这段有4座拱桥,果然黑背心选手面对如此陡峭的拱桥还是加足马力往上冲,把我们甩开一小段,然后下坡被我们追上,四座拱桥一过,等于他跑了四组间歇,15km后自己把自己拉爆了,我见状一个加速就上去,干脆把他甩掉得了,省得他一会一个加速跑到前面领然后又逐渐慢下来。
15k后就是我和白背心选手两人的比拼,折返点看到大约5位左右选手在前方200-300米处形成一个小集团,不过现在确实能力不足以让我追上他们。过了东方之门,右转进入现代大道,19km上金鸡湖大桥时,白背心选手似乎有点乏力,逐渐被我拉开一小段,此时前方另一位选手离我越来越近,当我快要追上他时,他可能听到了脚步声,又开始提速不让我追上他。此时听到路边有观众报名次,我们是第10,11名,前十名最后一个名额,看谁能挤进去。不过到了这时候,挤不进去的肯定是我,谁让我速度能力不行呢。最后一个转弯处,离终点还有300多米,后方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白背心选手迅速冲了上来,超过我,再超过前方选手,最后变成了他俩的比拼,目测配速3分内,我只能望其项背,拿走第12名。
看了下成绩单,其过程和2019年一模一样,甚至连配速变化幅度都是一样的,全程慢慢地加速,只可惜比巅峰时期每公里慢10秒。室内电影院可以开,户外的学校操场就是不开,附近路况也不好,只能跑跑步机,我又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