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与印度人口龟兔赛跑投资回报新兴市场 |
虽然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备受追捧的金砖国家,但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都超越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达更高水平。从2001年开始,中国已从第六位攀升至现在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则在同期从第12位攀升到第10位。然而,一些人认为,两国之间的经济竞赛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因为人口分布状况,优势逆转。这个理论有多可靠?两个新兴国家之间的良性竞争最终将会出现像伊索寓言里面一样的结局吗?
目前,估计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分别为13.4亿和12亿,但两国的“起步点”则有差异。在年龄分布方面,中国最大的年龄组在40-59岁之间,印度则为0-14岁。因此,在几十年后,中国的人口金字塔估计会倒置成“头重脚轻”,年轻人变成少数。另一方面,印度将继续享有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人口,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支持经济增长。出于这个原因,一些人认为两个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差距将缩小,几十年后印度甚至可能超过中国。
尽管这些数字有其一定逻辑,但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却非常复杂,这样的说法似乎夸大了人口年龄分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步伐主要依靠年龄分布,那么非洲和近东地区其实更有优势。一般人很容易拿日本作例子,认为人口老化导致经济萎缩,但其实它只是加剧了经济放缓,而不是直接导致这个状况。显然,并非所有人口年轻的国家都在同一经济水平线上,就正如并非所有人口年轻的国家都属于新兴市场,道理同出一撤。
尽管印度的人口比较年轻,但相比中国,教育程度偏低。识字率——即15岁及以上能够阅读和书写——在中国为92%,在印度则只有61%。毫无疑问,两国之间的差异部分源于性别差距。在中国,男性的识字率是96%,女性为88.5%。在印度的数字分别为73.4%和47.8%。当然,促进生产率,教育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例如统计公司Global Demographics,就发现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许多其他识字率相同的国家。所以很明显,中国和印度于不同的层次上,都有迎头赶上的空间。
虽然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生产率的增长,但仍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工人的“就业可能性”:受过越多教育的人,受聘的可能性就越高。出于这个原因,印度男女之间的教育差距会影响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中国属于工作年龄的妇女,就业可能性是71%,但在印度则只有39%(男性的数字分别为83%和75%)。因此,有更年轻的人口,未必意味着更大的劳动力,因为教育程度偏低可以阻碍妇女的就业前景。这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到消费增长。国际顾问公司BCG预测中国女性的经济贡献将从2010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万亿美元,而印度则会达到 9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将有更多的女性奢侈品的需求。
印度将在教育普及取得进展。统计公司Global Demographics估计,该国的识字率将在2032年从65%攀升至81%,即使它仍然会低于目前中国已达到的92%。而这未来的识字率则会给中国和印度转化为79%和75%的男性劳动参与率,及68%和40%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即使印度将有教育普及进展,性别差距仍会落后。关于就业可能性,目前中国具有亚洲最小的性别劳动参与率差距(12%),优于包括前四小虎的“富裕”亚洲(13%)。但在印度,36%的差距则仅胜于南亚整体(57%)。尽管印度曾经选出了一位女总理和一位女总统,女性向上的流动性仍然局限于富裕和精英层面。而在中国,则有更多的职业女性拥有中高层管理职位。
所有这些论点其实并不否定年龄分布的重要性。它们只是表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竞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只靠单一因素做出预测。这两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依赖复杂元素的增长过程。正如单凭经济增长不能确定投资回报率一样,预测生产力或GDP的增长,也不能只基于人口年龄的分布。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竞赛不是一个简单的龟兔赛跑,而这两个国家能带给我们的投资回报,也需要更复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