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贫富生活水平统计 |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亚洲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等。然而,什么是中产阶级呢?
其实,“中产阶级”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引用,我们很多人也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个词语。然而,它在不同的地方和对不同的人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在一些国家,它可能代表拥有自己的住宅和汽车,而在其他地方,它可能只代表有一个屋顶和厕所。
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它的含义也会因地而异。“中产阶级”的概念在北京、无锡或潮州便可能迥然不同。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中产阶级”的含义也会随时间而改变。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有一台冰箱和电视机便足以令人羡慕。但在目前的一线城市,这远远不够。在新加坡、台湾、香港这些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情况也类似。
更复杂的是,“中产阶级”也可以包含其他层面。在亚洲许多地区,如香港、台湾、新加坡或韩国,中产阶级几乎是“中等收入”的代名词。但是,在印度,“阶级”也可指社会地位、教育或血统。
因此,如要作各地的比较,也许该简单从纯经济角度说“中等收入”。但即使这样也仍然会有问题。在同一个国家或城市内,各人也可能有不同界线。而即使我们有可靠的数据,又该如何进行划分呢?“中等收入”应该是城市中间50%的家庭吗?抑或是68%?
用市场去定义“中等收入”
正如市场可以决定股价或楼价,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市场去定义“中等收入”。
在亚洲10个城市进行的调查中,我们问了两个相同的问题:一,对于一对夫妇和一名在学孩子的典型家庭而言,什么水平属于“低收入”家庭?什么水平属于“高收入”?有了高和低的界别,我们就可以找到“中等收入”。
依循统计学的指标,在每个城市中,我们调查了超过500名受访者。这一样本规模足可提供有代表性的结果。网上问卷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一些极低或极高收入人士 ,因为一些低收入居民可能无法上网,而高收入居民不太可能参加网上调查。但我们这方法仍然广泛覆盖了各收入(从最低的10%至最高的10%)、职业和年龄(18至54岁)组别。
调查结果令人诧异: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明确界定低、高或中等收入。所有城市均缺乏半数的人能同意界别水平。
例如在北京和上海,最普遍的“低收入家庭”定义,是每月5000-7499元人民币之间,但只占33%的答案。第二多的回答是2500-4999元人民币,占25%。对于“高收入”,最普遍的选择是每月20000至29999元人民币,但也只占27%。
“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并不存在?
如果所有城市均对贫富缺乏共识,那么“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真的存在吗?抑或代表亚洲人生活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这些问题都发人深省。
根据我们的调查,人们主要依据自己的家庭收入来界定收入的高低。收入越高,对低收入和高收入的定义也越高。
许多人的收入会随着年龄、经验、教育和环境而改变,对穷富的定义也因此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推移。有些人可能总觉得犹有不足,因为在他们发家致富后,富有标准也往往水涨船高。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甘冒重大的投资风险:在浅尝成功后,便孕育更大的收益期望。不幸的是,一些过高的梦想可能会招致重大亏损。这种心态的积累还可能会令市场波动加大。
“需要”和“愿望”是两回事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比较重视退休准备,市场波动也往往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的理财思维是基于需要而不是愿望——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许多亚洲人来说,也许在个人层面上,能把“需要”和“愿望”区别开来,比能取得中产阶级定义的共识更为容易,更为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