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国?贫国?

(2012-10-22 13:37:15)
标签:

富国

生活水平

穷国

贫富

心态

发达与否已与贫富脱钩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欧洲既富裕,也潦倒。同样,中国既富庶,但也贫穷。


“发达”一直是“富庶”的代名词,而“发展中”或“新兴”则是礼貌客套的说法,往往意味贫穷。然而过去十年里,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称号的含意已经改变。现在“发达”会令人想到“财困”或“衰落”,而“发展中”或“新兴”则意味“现金充裕”。即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的划分大致维持不变,“富国“和”穷国“的定意正迅速演变,并越来越难以界定。


这种脱钩,部分原因是“发达”这个层面比较广阔,不仅包括经济,也包括其他元素,例如文化水平、健康素质等,而富裕只是其中一环。一个国家可以是发达但不一定是富裕。经济可能只是“过得去”,正如饱读诗书或许会增加你的收入,但并不是一个保证。


但一些发达国家坚持把自己视为富裕,其行径也属一致。而部分发展中或新兴国家,则坚持把自己视作贫穷一方,其决策及行为也极为相应。这听起来几乎奇怪可笑,但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解释各国兴衰起落。与其说发达不发达,倒不如换个角度,只谈富与贫。当一个富裕的国家认为自己贫穷,而一个贫穷的国家却认为自己属于富裕,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富国与穷国心态各有问题

以中国为例,经历了外强占领和战争的蹂躏,其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外开放,故心态一直维持在贫国层面。这表明中国缺乏安全感,非常审慎,把焦点放于未雨绸缪,为紧急情况作好准备。中国对国库的管理小心翼翼,偏向积累多于花费。这种倾向转化为几乎是下意识的本能,维持和捍卫本国货币处在低位及钉住汇率,允许出口增长,带来更多外汇。


在过去三十年,这种穷国心态使中国长期保持强大的国际收支平衡,积累了庞大的净外汇储备,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效用。在生活水平方面,中国可能还不算富裕发达,但就国库的财力而言,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另一方面,西欧许多国家在同一时段里并没有体验过中国类似的经历。甚至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后,一些传统的发达国家仍然维持着根深蒂固的“富国”心态,保持已经习惯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当这些国家的生产和出口不足以维持他们的高生活水平,他们便开始提高内外借贷,弥补财政赤字。


在生活水平方面,大多数欧洲国家可能仍留在“发达”的层面——基本生活必需品,诸如水、电、通讯、教育和医疗保健,对一般市民都是一应俱全。但在国家财政层面上,很多却陷贫穷(甚至陷入危机)。希腊和西班牙激增的失业率表明,其国民生活水平在未来几年将接受一些痛苦的下调。富国的心态行径,追不上衰退经济的现实。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穷国”心态绝对优胜——它也有自己的一些问题。中国不再是“穷国”,但也尚未成为发达国家,过度储蓄剥夺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此外,当一个国家为财政感到不安时,它可能不是过于保守,就是过于进取。过于保守,可能导致储蓄闲置或投放在极低风险的投资、极低收益的工具,这会使盈余被通货膨胀侵蚀。另一方面,过于进取、想通过投资高风险项目赶上其他富裕国家,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损失。

  

现实最终改变心态

因此,当国家的心态不能随着经济现实而渐渐改变,当他们的行为是基于主观历史标准而不是客观条件,他们将为自己制造不同的问题。但对于许多国家,改变心态和行为须要付出努力,且可激发不安或恐惧,尤其因为变化有时意味着损失。这解释了为什么欧洲财困国家这么久才面对和承认问题——他们最终低头是因为债息过高,迫不得已。同时,这也是为何人民币终于升到当前水平——因为中国需要减轻通货膨胀。两种情况都是现实最终使得心态模式和行为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