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掌声》设计

(2019-12-23 13:02:26)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统编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掌声》

                          黄家屯中心小学 王云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情感

1、游戏热身,适时掌声鼓励。

2、师生互动,初步体会掌声的含义。

案接语: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是不是应该热烈欢迎?(掌声欢迎)从你们的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老师也把掌声送给你们,希望你们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好不好!

3、是啊,掌声代表着欢迎,也包含着鼓励,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25课《掌声》。(师板书课题,生跟随老师书空课题后齐读课题)

二、品读来信,引入文本

案接语:有时,看似平淡无奇的掌声却蕴含着非常伟大的神奇力量。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也正式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老师带来了一封英子的来信。

1、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信的内容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学生齐读并思考:从信中读懂了哪些内容。

预设:英子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掌声

同学们并没有歧视英子

是掌声让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

三、进入文本,体会英子的情感变化

过度语:是啊,正是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她非常的感动,为了感谢同学们,她写下了这封信。那么在这掌声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1、了解过去,感受掌声前英子的自卑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英子,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的第一二四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句子并思考掌声前后的英子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生:默读课文的124自然段,勾画描写英子行为动作的语句。

汇报交流掌声前后的不同。(课件出示句子)

师:谁找到了掌声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女孩?

课件: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我们抓住了这些重点词语(默默地  早早地来 最后一个离开 总是)体会到英子内心的安静、孤独、沉默,痛苦,忧愁苦闷,用一个词来形容……(板书: 忧郁)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重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英子的忧郁孤独痛苦。

生:指名读(2个)

师:英子为什么会这样啊?

生汇报原因(课件出示句子: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理解“不愿意”是怕同学们嘲笑,自己内心认为走路的姿势很难看。随机引出她因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走路的姿势,这种心里状态就叫做——自卑(板书:自卑)

指导感情朗读: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一度这句话,读出出英子的自卑、忧郁、孤独和痛苦。(指名读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

那时的她沉默寡言,非常自卑,多么孤独可怜的英子啊!她很文静……(齐读第一段)

2、了解现在,体会英子的自信

案接语:老师在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英子的孤独,自卑,忧郁。可是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成什么样了呢?谁找到了。

生:汇报(读出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认真看一看,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抓住“忧郁,一起,甚至”感受英子的变化。

不再那么忧郁了,也就是变得——活泼开朗,

英子由原来默默地坐在一角到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由原来总是早早地来,最后一个离开不愿与人交流,现在甚至主动找同学教她跳舞。

由原来的自卑到现在变得有了自信。(板书:开朗 自信)

谁能读出英子的自信和内心的喜悦。(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反复对比中体会英子内心的喜悦。

对比朗读:是啊,看到英子这么大变化,真替她高兴! 来,一起读出英子前后的变化,男生来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英子的犹豫自卑,女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开朗自信。

师:为你们自己深情的朗读鼓鼓掌!

3、研读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案接语:英子由原来的忧郁自卑变成了现在的开朗自信,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和性格呢?(掌声)不错,文章的题目就是掌声,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掌声?

生:两次

师:让我们一起聚焦第三自然段的两次掌声,这里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掌声前后英子有什么变化,你可以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英子在掌声前和掌声后不同的动作,神态的句子。(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生:带着问题默读并勾画相关语句。

师:先来看看掌声想起之前的英子。谁找到了。

生:汇报

课件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英子的变化。)

师生对话:英子犹豫了一会儿,犹豫的意思是什么?(拿不定主意)  她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慢吞吞地,英子想上去吗?(不想)眼圈红红的,能不上去吗?(不能)原因是(老师让她上去的)。

师:我们通过“犹豫,慢吞吞 眼圈儿红红的” 读出了英子的内心很痛苦,很无奈真是左右为难啊!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生对话:”终于”一词说明英子在左右为难中做出了(决定),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同学们想像一下,走上讲台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很容易的事儿啊,可当时的英子就坐在教室的一角,她距离讲台可以说只有几步的距离啊,但就在她一摇一晃的这几步的行走中, 对于英子而言就像走在刀尖上一样痛苦,如果你就在英子的课堂上注视着她的行走,你会发现她的头( 低着 ),脸(红红的)眼圈(红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她感到(痛苦无奈)(课件出示提示语完成填空)

师:假如你是英子,请你跟大家说说你当时的情形吧。我来采访一下英子同学。

英子同学,当时老师让你上台讲故事,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生:轮到我的时候,我想了一会儿,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我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急得都快哭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我还是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我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了,因为我怕同学们会嘲笑我。

师:哎呀,可怜地英子,真是难为你了!同学们,看到咱们的英子同学,此时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加油/英子,别怕。/英子,你能行…….

师: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同学,你们的一句句关心问候能不能化作掌声来鼓励鼓励英子。(生一起鼓掌)不错,在英子的课堂上就是这样

生: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就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热烈:声音大而且鼓掌的人很多)(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故事讲完了,她优秀的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师:这一次的掌声我又听到了同学们在对英子说

生:你真棒/真好听/你是好样的!……

师:这是同学们对英子的表扬和肯定!听到了这饱含鼓励和赞扬的掌声,英子什么都没说,她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次在她地一摇一晃中我们又发现,她地头(抬了起来)脸(带着微笑)眼圈(不红了)眼睛里(没有泪水)她感到(很开心)。

师:深深地鞠躬就是英子对大家地

生:感谢,是由衷的感谢。

师:所以,许多年过去了,英子仍忘不了这掌声,为了表示感谢在来信中她这样写到——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掌声,……面对生活。)

小结板书内容:

同学们看,原来的英子是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后来她变得开朗自信。这一切都源于掌声的力量。是掌声给了英子鼓励和赞扬,也是掌声让英子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关爱。

不错,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离不开掌声,不要忘记随时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板书画一直手掌)更要珍惜别人给我们的掌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板书,画第二只手掌)让掌声陪伴你们快乐自信的成长!好不好!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课件出示诗歌)

师配乐朗诵:    掌声是一缕强烈的阳光,驱散了英子心头的阴霾,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能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朵,花香能使人振奋起来,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布置作业:

1、掌声还可以是什么,请你把后面的省略号填写上,课下和同学一起交流,每个人的结果连起来读一读,就是掌声的又一首优美小诗。

2、请你化身为英子,从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跟同学们们说一说当时的情景。(注意人称的转换,把英子转换成我,在加入一些当时的动作和内心的想法来讲述就更好了。)

结束语:古人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把最最热烈的掌声当作玫瑰,送给今天在座的每一位人!谢谢!再见!

 

2019.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