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集体备课

(2016-05-06 11:58:43)
标签:

教育

分类: 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http://s2/mw690/003ejblRgy71t0Ay6ch01&690

http://s10/mw690/003ejblRgy71t0ByhpD79&690

集体备课记录表

课程名称

22《月球之谜》

主备人

林青鸾

授课对象

 三(3)班

年级 

 三年级

授课班级

三(3)班

时    

05.03

地点

会议室

记录人

林青鸾

参加教

   林青鸾   张巧巧   董素娜   

 

 

林青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二个习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文中所写的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初知课文大意之后,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第一自然段是写人们对月亮的遐想,其中“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是个很重要的句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句子及相关泡泡,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最后交流各自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具体列举月球的不解之谜的。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理清这些不解之谜提出的思路。比如,从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细菌全死了的事实,提出了一个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从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年龄的比较,提出了两个星球年龄大小的疑问和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等。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

 

 

张巧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二是要抓住“谜”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读课文时特别要注意文中感叹语气和疑问语气的处理。同是感叹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这个句子因紧接皓月当空的优美的景色描写,所以读起来语气可轻柔舒缓些。而“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这个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让人迷惑的事实,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微强烈一些。同是疑问语气,第一段中的几个疑问句因为写的是遐想,可以读得稍显轻柔,甚至可以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问句表达的都是对一些现象的不解,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重些。

陶娟娟: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也有助于感受月亮的魅力。课后提供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做到熟读成诵。诗意以总体感悟为主,不要作过多过细的讲解。最后还可以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还要充分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好的诗文摘抄下来。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描写月亮的诗句很多,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备教师意见:

      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效果良好!

 

 

 

签  名:林青鸾

              2016 年  05 月  03

备课组长意见:

   各位组员各抒己见,效果良好!

 

 

 

签  名:林青鸾

2016 年 05月 03 

注:

1、初备、再备的教案需手写,还要有各参加教师的意见。

2、通过上课后形成的集体备课教案附反思。

3、每次把集体备课的初备、再备、精备教案附在后面。


22课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林青鸾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创设情境,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乐曲《春江花月夜》

  2.《月球之谜》的课件。

  3.收集月亮的有关资料

  4.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同时让学生背背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2.课件出示月亮的图片:是啊,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明月寄相思,借明月抒情感……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会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呢?(读遐想,理解意思。)

  3.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球,去美丽的月球探险,对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好吗?读课题:月球之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反复读几遍,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的读和理解,开火车读文)1、读准生字字音。屏幕上的生字新词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能不能自个儿想办法把它们读好,读正确,如果能读出味道来就更棒了。先试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领读。

1)辨析同音字。有的字容易写错,哪个聪明的孩子来提醒大家。

撒  sā (撒网 (撒手)(撒腿就跑)

     sǎ(撒谷 (撒种)(撒细菌)

洒  (洒水)(洒满人间)(洒落爱心)

“撒”与“洒”,这个生字读“sa,课文第二节也有一个读音一样,而且意思也相似的字。(出示两句话)这两个字都有“散布”的意思,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我们再来看夜幕降临的‘幕’,看到这个字,我们想到了《检阅》一课中的生字羡慕的“慕”,你又是怎么理解这两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幕    慕

( )布    羡( )    开( )

( )名    银( )    仰( )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段说意思后再整合,课件出示)

三、研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师:好,刚才我们把课文通读了一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要请有你们有感情的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我听了你们的朗读,发现你们再度第一句话的时候,特别的深情、优美,有谁可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啊?

理解“遐想”。

2.在这美丽的夜空下,人们会遐想些什么?

3.那你们觉得月球上会有些什么呢?你们会有哪些遐想呢?我请同学来说说看。(学生联想:月兔、嫦娥、树、吴刚……)

4.齐读第一自然段,人类付出怎样的努力呢?

5.师: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们会发现些什么呢?

月球上有:环形山、尘土、没有水、没有生命、一片荒漠

师:我们怎么发现月球上有这些东西呢?

(宇航员登月)放登月图片,环形山图、荒漠等图

师:看来,在我们没有登上月球之前对月球的遐想是不正确的,是吗?原来。……

6.让学生填:

月球上没有(   )、没有(   )。只有(  )、(  )和(  )。月球是一片(     )。

7.师:除了课本上告诉我们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你们还了解了月球什么呢?(学生说)

师:我们把课本翻到95页,读一读资料袋里的内容,看看月球上还有那些我们没有了解的东西。

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1.齐读本课词语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内容。

二、理解、感悟月球之谜。

1.在座的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你能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2.月球上的景色十分奇异,那里的景色到底奇异在哪儿呢?

是啊!月球与地球上的景色截然不同,月球上空是黑沉沉的,表面怎么又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呢?真奇妙啊!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3.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的想象简直太不一样了,你们想看看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吗?(课件出示  

4.啊,当我们坐上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都被这奇异的景色吸引住了。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咦,他们是怎么走的呢?(一跳一跳地走)怎么会这样呢?课件出示相关的资料

1)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6公斤重的东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蹿起很高,如果在那儿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在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2)因为没有空气,月球上温度变化非常大。长夜里,温度下降到-180℃;白昼时,温度又上升到120℃。

3)因为没有空气,宇航员来到月球后,感到自己好像成了“聋子”。两个人即使面对面大声喊叫,也听不到一言半语。这是因为声音要在空气中才能传播,没有空气的传播作用,怎么能听到声音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                       

4)月球表面布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大的环形山,其中有四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他们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

三、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前面我们了解的关于月球的知识,是我们人类已经知道了答案的。可是月球十分的神秘,还有许多我们人类到现在还没有揭开的秘密。例如;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宇航员们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们把月球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实验又让我们对月球产生了新的疑问。你们想了解科学家做的什么实验吗?

  1.自己小声读一读345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1)全班交流: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呢?

  (2)科学家把尘土带回地球,做了第一个实验是什么呢?接着科学家又用植物做了什么实验呢?最后科学家又对月球上的岩石作了研究,他们有什么发现呢?

   2.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3.你们能根据在这个实验中惊奇的发现,向全世界的人提出一个谜吗?

   4.课文的第七段十分的特殊,只是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还有很多很多的未解之谜。)

    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月球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5.月球留给我们的谜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月球留给我们这么多未解之谜,才更加激发了人类探索它的欲望,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620031016日,是一个我们举国欢庆的日子,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达太空.,并成功返航,标志着我们航天事业的巨大胜利。但是,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人登上过月球,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将登上月球,真正揭开月球那神秘的面纱!而且说不定,这个人就是我们其中的一员。

四、课外延伸:

1.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办成一张月球之谜的小报。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完成。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可以办成木星之谜、火星之谜、宇宙之谜的等等小报。)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以《月球之旅》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已知之谜

月球        遐想        探索

未解之谜

 

继续

 

 

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讲的是人们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和各种谜团。它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异景色,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全文最大的特点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从生,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据文本特点,我把第一课时重点确定为: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综观整节课,并综合各位评课老师的意见,觉得以下几个地方比较有特色。

一、定位明确,有效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篇课文虽然散发着科普知识的光芒,但其文字优美,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语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维目标定位为:1、认知目标——会认悬皎遐壤藻等几个生字,会写幕、临、奥、撒等字。了解“遐想、奥秘、令人费解”等词的意思。2、技能目标——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3、 情感目标——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月球的奇异与神秘。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课文的第一句话,“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由于这句话的生字较多,而且易读错,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及多形式的读(范读,指名个别读,齐读)来启发学生“遐想”。再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来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什么是“奇异”,在读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时,通过朗读品味其文字的优美与用词的准确性,达到“读中品”、“读中悟”的目的。整节课以读代讲,书声琅琅。 

三、体现学科特点,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前,小柯曾向我建议,上公开课不宜上这类的文章,教学的侧重点很难把握。千万小心别把科普类的文章上成“科学课”。我谨记谏言,多次重复地阅读教材,翻阅教参,在设计教案时紧紧扣住“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这条主线。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大转折点,课程增加,阅读量与写作大幅度提高。无论是读还是写,仍需继续扶持,尤其是像我们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对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脉络我都采取了一定的教学策略。本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我将生字词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在不同的板块教学中重点指导读或写。在学生在一堂课中真正的学有所得。

四、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也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学生了解“环形山、月球的荒漠”时,我采用图片与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有形象直观的体验。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谜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谜,使学生又一次给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当然,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课中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情境模拟练习没有体现它的亮点。让学生讲解月面特点时,我本是想通过“模拟打电话”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但这类的表演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太少,几乎没有,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角色,发挥它的优势。所以,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功在平时,厚积薄发”的。这也是我今后要给学生弥补的一课。

2、学生学习的模式比较单一。虽然课堂训练的参与面比较广,但形式不够多样。在让学生介绍月面特点时,可先同桌模拟练习,再展示汇报,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在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时,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学习的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泛。

    在课堂中教学中充分肯定自己,正确认识不足。“一课一得”,让今后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