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故乡的野菜》

(2013-01-09 16:36:27)
标签:

杂谈

赏析《故乡的野菜》

说道故乡,相信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有一肚子的话要讲,的确,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浓浓眷恋,不论走到哪里,提到故乡,心中总会油然生出一缕丝线,将我们这些们飘飞的风筝与故乡拴连起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一篇优美散文,风格平和冲淡,却处处洋溢着趣味性。面对故乡这一宏大的话题,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野菜,由野菜入手,从一个细微之处来引出故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构思甚是巧妙。正好比一滴露水,虽然貌不惊人,却可以折射出一个大千世界。

  作者笔下的故乡因为野菜而变得清晰起来。比如文中提到的荠菜,一种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春日里,妇女小儿拿着剪刀提着“苗篮”,蹲在地上搜寻,兼有歌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小小的荠菜毫不起眼,但是却可以勾起无数人儿时欢乐的记忆,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本文的高妙之处,意象很小,却很有代表性,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浙东乡间的淳美风采。

  作者笔下的野菜不仅引出了儿时的回忆,还是当地风俗习惯的有力见证。如文中引述的顾禄的《清嘉录》上记载的:“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以祈清目,俗号亮眼花。”再如对黄花麦果这种野菜的描写,他提到:“清明扫墓前后,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贡,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这些记述让我们读者很清晰的了解到了那个时代浙东地区的乡情风貌,也使得这篇散文的知识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我们在品读散文的同时,也可以对地方的民情民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使得本文有了更高的文学价值。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本文的另一大特色在于,作者对中外的文化习俗做了纯熟的对比,使得文章的风格旨趣更加隽永清新。比如,说到故乡紫云英这味野菜,作者提到了日本《俳句大辞典》里面的记录:“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乡情不同,民俗各异。作者丰富的阅历使得他在文学创作时能够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纯熟的把握运用,典故信手拈来、技法炉火纯青。品读之,自然觉得耳目一新,清雅自然,浑然流畅。

  野菜只是故乡千万美食风味中的平凡一员,甚至可以说平凡到很多人都会把它轻易的忘记,可是在本文中,我们却因为野菜认识了周作人的故乡,认识那个民情多姿多彩、生活平和安详的浙东乡间世界。也因为这些野菜,我们的文学史上有了一种闲谈风味的体式,疏隽自然,却富有独特的艺术意味。读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总能使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这是一种内心的淡然,精神的超然,也许这才是文学要带给人的精神思考,平和清淡,却隽永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