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冷雨念秋山
(2022-10-28 12:57:56)连绵冷雨念秋山
从梦里醒来,不,准确地讲,是三两次醒来。随着年龄增大,生物钟的精准度几乎赶上闹钟的水平,每夜都会在零时和早上五点醒来,这时,尤其是早上,如果还有困意,我都会强迫自己闭上眼睛,撞撞接着睡下去的大运。
那天,可遇不可求的回笼觉很幸运的被我撞到,大约六点左右,我记不得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从梦里醒来。彻底回到现实,我习惯性的向窗边望去,这个时间,外边应该是大亮的,窗帘的遮光性远达不到昏暗的程度,这才想起,好像一整夜,阳台的玻璃都有着噼里啪啦的声响,从屋子的亮度到玻璃的响动,应该是下雨了,我准确无误地判断到。
起床,步入阳台,开帷推窗,一阵冷风灌得我身子轻轻一抖,好凉呀。回手裹紧衣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的积水,一条贯穿整个建筑群的坑洼通道,年久失修最杰出的表现就是这到处的积水。可以一次性拿出几万亿在大西北修常年看不到几台车的高速公路,实施投资拉动经济,侧重民生,效果会不一样吗?当然,咱也承认高瞻远瞩的“高”的认知是坑洼地里的我辈所望尘莫及的,现在近似飞机跑道的高速公路,正是为日后大西北腾飞做的前提准备?
或许是节假日,或许是因为疫情管控,四处溅着水花的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偶尔一辆汽车经过,驶出洒水车般的效果。我发现人一般都挺矫情的,身处摩肩擦踵的闹市,心却念及隐居山水的幽静;面对空荡荡的街道,又向往起热闹的市井生活。街巷索然,转而极目天空,却发现除了厚厚的黑云和偶尔飘过的浮云以及穿过云层落下的雨水,可供欣赏的景致同样索然,在淹没自己的索然里,唯一真切的感受只有“冷”。
身临其境于冰冷中,触景生情在所难免,所以看到落叶、冷雨,人自然生出悲秋的感受。站在阳台,窗口和楼群不仅限制了我的视野,也限制了我悲秋情感的弥漫。此刻,我不由地想到了山野,想到每年的这个季节我都会去到的那个山谷,特别是伤痛的不便,我想去的渴望愈发的强烈。
既然注定无法品味秋日私语的旋律,那就只有在回忆和想象里慰藉自己的渴望。
这个时候,那条满是野草的小路,一定没有人的。寂寞的雨,寂寞地落在路两旁宽大的橡树叶和尖尖的松针上,弹奏出脆响和幽咽完美结合的天籁之音。如果有微风——雨中的山谷一定有的,风吹衰草,沙沙声一片,即增添了山中的静寂,也为这天籁之音加进更完美的伴奏。走在林间,微风细雨在澹去我所有烦恼的同时,又通过落叶暗送别有一番滋味的淡淡的愁给了我,我欣然接受这悲秋的感受,并体味、享受着这样的感受。
这个时候,山坡上的枫叶一定被雨打红了,橡树叶被打的有些泛黄,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枝叶,也都被打得变了颜色。秋风渐起,托起淡淡白雾缭绕于山林之间,走在这般层林尽染的山谷,仿佛置身于虚无缥缈的仙境,恍惚连人也羽化成仙。在这时间凝固的旷野,缓慢前行,雨水打湿面庞初始的凉意,待一点点晕开后,如玉般温润着肌肤,有一种很舒服的凉爽的感觉。綦毋潜诗《春泛若耶溪》有“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的感叹,雨中的无名山谷,虽没有“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的景致,但也有独属于自己的一番韵味,身临其境,对比世事艰辛,也不免生出“愿为持竿叟”的憧憬。
想到这里,我隐约听到“纤歌凝而白云遏”的《秋日私语》那撩动心弦的音律,我清楚这是幻觉,但这样的山谷,这样的季节,出现这样的音乐,不是绝配吗?假如我不为伤病所困,置身其中,一定要点开手机音乐,为这山色雨景配上《秋日私语》的旋律,将这里渲染的更加完美。
忘记谁说过,主观的美梦常常被客观的现实敲醒,一阵冷风吹来,挤进窗的缝隙,发出呜呜且略带尖锐的声响,同时将点点雨滴洒在我的身上。没有《秋日私语》,没有山谷间风摇雨打的天籁之声,只有密集建筑群划割出的一方方狭窄的空间,如同一格格的天井,雨从上面,冷冷的或急或缓的飘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