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赋闲无聊话无聊

(2022-08-31 10:09:05)

赋闲无聊话无聊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曾被无数人引用。作为一个亲历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正在崛起的普通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同时,只要心存国家,热爱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首先应具备针砭时弊的勇气,因为,粉饰太平的唱赞歌易;面对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就不易。这是常识,不说大家也知道,不然也就不会有“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说法。

我天生缺乏斗胆直谏的勇气,怕死是其根源,虽然现代社会没有因政见不同而车裂的风险,但给别人添堵被警告和指责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为保险一些,我尽量不涉及所谓的敏感内容,多谈曾发生的需要反思和总结的东西,即使这样,我认为也比那些阿谀逢迎之徒对国家更尽一份责任。

时至今日,我始终想不明白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场范围涉及全国、影响到几乎每个工人的企业改革,在历经二十多年的时间检验之后,为何没有有识之士来系统地对其剖析、研究,梳理突如其来的股份制改革的来龙去脉。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哪方面看,这样一场规模之大、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改革,值得借鉴的东西太多,民族要振兴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同样,企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改革息息相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改革就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所以,总结经验既是为发展奠定基础,也是为以后的企业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这方面,应该说温铁军是最要良知的学者的代表,虽然他也没有对那场改革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但他的“不同声音”还是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相较而言,当时的参与者们却几乎全部选择了沉默。或许耄耋之年的他们已经力不从心于往事的回首?或许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不管怎样,在所有回顾的声音里,还是他们的分量最重,遗憾。

虽然听不到当事者关于这场企业改制总结性的声音,但根据改革交出的试卷,我们并不难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众所周知,任何改革的终极目的是让民众在遭遇阵痛时候,获得为其付出代价的红利。如果有阵痛,无疑企业改制导致的下岗、失业就是工人遭受的阵痛,但是在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之后,换来的却是一小部分人因侵吞国有资产而一夜暴富。所以,在反思之后,很多人不仅在问,难道改革的目的就是强迫工人把自己的放碗交给既得利益者吗?

当然,行将朽木的倡导者或许会说,当时实行的股份制是拯救亏损企业的唯一方法。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稍有企业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稳赚不赔的企业,有赔就有赚,世界老牌的知名企业,哪家没有一段“揭不开锅”的辛酸史,假如不景气的时候,都选择倒闭而不是坚守,还有这些百年老店的存在吗?记得乔布斯曾说过:“当我们的竞争者忙着裁员、重组、紧缩是,我们却在创新”,因为不把精力用于自废武功的裁员、重组;不将心思花在没有出息的紧缩,所以才会有引领世界的苹果,才会有乔布斯的成功。回望来路,减员——重组——改制后的众多企业,并没有选择坚持,也没有重振的打算,他们在将企业的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后,自己赚得钵满盆满,却将所有负担转嫁给了社会。同样遗憾的,至今没有人统计这种对待国有资产的模式到底有多少家?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历经多年艰苦奋斗好容易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就这样被挖得千疮百孔。

这里没有拉仇恨的意思,只是想极力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有记忆的,受过的苦,遭过得罪,多数人是不会轻易忘记的,做人不要“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置名声于不顾,与其被后人诟病,不如趁现在站出来,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得讲清楚。毕竟谁也不是圣人,即使是圣人,在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同时也有大意失荆州的时候,何况凡夫俗子,只要意愿和出发点是好的,出现一些问题,相信人们还是会体谅,关键是敢不敢走出这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