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有感”的一点有感

(2022-07-16 13:29:48)

                                                                “读书有感”的一点有感

 

连续五天工作,远途奔波,每天下班回来,天已微暗。民以食为天,忙完简单的晚餐,看看时间,几乎都在八点钟的样子。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消消食,洗漱一番,又得赶紧睡下。日日如此,可想而知哪里还有读书的闲余,这不是偷懒的借口,而是生活的真实。

今日周末,起床后习惯性的抹布、拖布操作过后,闲坐下来,随意翻翻眼前桌上的记录本,恰巧看到过去读胡兰成《今生今世》中的一段话,“这时有人吹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而天下世界古往今来,就如同‘银汉无声转玉盘’,没有生死成毁,亦没有英雄圣贤,此时若有恩爱夫妻,亦只能相敬如宾”,“这种故事由耕田夫来讲(残唐五代刘智远、赵匡胤五龙会的故事)实在是远比史学家更能与一代豪杰为知音”。可想而知,当时读到这些时,如果没有一些感受及体会,我是不可能记到本子上的。但今天重读后,一种新的感受及很深的体会,驱使我立即打开《今生今世》,在“署夜”篇找到原文。

一篇虽不长的文章,起码也在千字以上,我想不出当初为何只节选了以上的内容。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今日再读之后,或许存在过度解读的嫌疑,但我依旧觉得即使相比于过去的重读,我更接近于读懂了胡兰成写作此文的深意。

“署夜”篇是旧时乡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围绕夏夜乘凉的描述,既将中国平民安居乐业、安于现状的淳朴与和善展示出来,又将其绝境中清坚决绝的顽强与勇敢的心迹表露出来,这是我最新的理解。然而,我不理解的是,既然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了解的如此透彻,胡兰成为何还要给自己贴上汉奸的标签?同样不理解的是,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生活在乡间的底层百姓,心底没有英雄的追求、圣贤的梦想,最根本的需求是吃饱饭,最大的奢求无非是拥有将溪山月色屋瓦吹进生活的嘹亮悠扬的笛声,但是历朝统治阶层却以自己的傲慢、自大、残忍以及自私,屡屡把这些最朴实要求的黔首们带入绝境,逼着他们去做刘智远、赵匡胤,这是为什么?

相比欧洲民众,封建中国老百姓的要求真的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三个字既可以概括:吃饱饭。他们没有参政议政的想法,没有限制国王权力的要求,甚至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由,都可以不要,只要能填饱肚子,必要时可以放弃尊严。然而,为了一碗饭终生忙碌的他们,许多事时候却连饭碗都保不住。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是为了饭碗;刘邦、朱元璋造反的最初动机,也是由于饭碗的问题。因为相同的出身,胡兰成精辟地总结道,耕田夫讲“五龙会”这样打江山的故事,远比史学家更能与一代豪杰为知音。大家都是种地出身,你的动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也有过,“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反正都是死,不如死的轰轰烈烈一些吧。这样的共同心声,史学家感受不到。正因如此,我也想过,为什么统治阶层不给底层民众留哪怕一点的生存空间,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有限的空间其实也是他们退守的余地?

追究历史既无趣,也很烦恼,尤其那些沉重的用血写的历史,能承受住的人越来越少,拿庸俗当正义,用最冠冕堂皇的语言掩饰往自己饭碗里加肉的本意,表演得再理直气壮,遇到敢于直面的人,都不免心虚,你能指望这样的群体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吗?

“强乐还无味”,想想还是说点读书体会吧。关于胡兰成这篇文章的用意,即使我解读的差强人意,但是,相较于初读以及再读的理解,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读书的本意无非是汲取营养,而读出的心得、体会其实就是一种二次创作,所以,不管作者当时的初衷是什么,我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我的收获,这是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假设,我的理解恰恰偶合于作者的心意,那说明我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又提高了一些,同样,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可能是因为如此,古人才会说:“开卷有益”。

将这些文字敲打键盘一样排列出来,时间已到中午。入伏的第一天,阳光虽然有些热烈,但幸好有微风吹拂,三岁看老,估计今年的夏季不太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