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比较闲,参加了很多关于早期教育(零到六岁)的讲座,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发现现在早教领域也是百家争鸣,其中我比较推崇的有两类:一类是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强调自由和引导,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陶行知也有句类似的话,原话我记不清了,意思是教育者应该是做农夫,而不是一个工人,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胚芽,教育其实就是给他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帮助他长成他应该长成的样子;另一类是以杜曼为代表的,强调小时候就应该不断给他各种刺激,加速加粗脑细胞间的神经网络连接,所谓的“读万卷书、看万卷画、听万首歌、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但是很多早教理论也有很偏激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有一派经典背书理论,强调让小孩子从小背古文经典,什么三字经、唐诗甚至四书五经,说这样的孩子长大自然会聪颖伶俐孝顺懂事;还有一派则猛烈抨击背书理论,说这是封建糟粕,四书五经连成人都难以理解,那么小的孩子这样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意义,这么宝贵的幼年时光应该留下来学更有意义的东西;甚至有的早教理论宣扬幼年时不应该学习任何东西,特别是读书写字,就应该让他/她尽情地玩耍;又有些早教理论认为幼年时品格培养才是大事,知识方面的积累倒不着急。
这里我想从我自身和看到的周围人的经历来谈谈我所认识的早教,我觉得我自己与早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是有意识的早教,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给我订了很多报刊杂志,而且我们家就住在学校里,玩的地方就是教室,别人玩过家家游戏,我则和一帮小朋友玩我做老师、你做学生的游戏。但是父母亲太忙了,除了上课晚上回家就是备课改作业,很少有时间陪我玩,我就自己看书写字。所以我到现在优缺点非常明显,优点就是学习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非常强,我看书基本上是用吸的,就是还是继承了小孩子看书的特点,一页一页的翻,翻开的一页就照相式的进入了我的脑海里,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逐行的阅读,以前我看到很多人读书很痛苦,甚至用手指头指着一行一行的读我就不能理解,读书是件多愉快的事啊!后来我就明白了那是因为他小时候就没有像我那样接触大量的图书而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且因为读书速度非常快,我就不断地看书,像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的那样,越读越擅长,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了!但是我别的方面能力就很弱,尤其明显的是动手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小时候什么动手的事情都是母亲代劳,我长大后这方面又笨又懒,不会做饭、不会收拾,所谓油瓶倒了都懒得扶,后来又从事计算机行业,这是特别需要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行业,所以给我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大阻碍,想转行可能也是因为此吧。再说到与人交往能力,也是这样,我以前在人多的聚会场所就不自在,现在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现在在CFA协会做志愿者,几乎每个周末都出去参加活动,已经比以前强多了,但是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还是喜欢一个人独处看书的感觉,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才是自己。很多时候自己知道,却不能恰当的表达出来,那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感觉真难受,很多机会也因之擦肩而过了。说到身体方面,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我认识的孩子,从小用杜曼的方法进行体能训练,身体韧性和强度特别好,很多高难度的体操和瑜伽动作都能做。
所以我觉得早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各方面都不能偏废,现在打下的基础成人以后就受益非浅,不管是性格、能力还是知识都需要培养,“早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教”,这是林怡说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在零到六岁这段时间,尽最大的力量影响你的孩子,把所有的基础都打牢,而且培养出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热爱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而之后你就可以放手不管,让他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这就在孩子幼年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需要方方面面都了解到,并且细心的为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好的榜样,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要怀着虚心开放的心胸,为孩子找到好的导师,和孩子一起不断的成长。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我怀着相同的看法,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的,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