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第5单元第20章第节《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

(2015-11-02 15:58:43)
标签:

生物课堂教学

分类: 课堂教学

连城县冠豸中学 官京亮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0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第五节《遗传与环境》,本课时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可随着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等案例,构建“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概念;二是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构建“环境既可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三是通过具体生产实际,帮助同学们了解可遗传的变异在生产与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生物的多样性”相联系;二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更深入的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生物科学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辨证认识。

为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同时,教师还须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1)完成“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的活动,用PPT展示;(2)举出生活当中的一个实例,用以说明“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性状的表现”,用文字或图片展示;(3)了解网络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形成自己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在前科学概念方面,同学们有经历过相当一些的环境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例,知道了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性状的表现。但是,同学们对于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知之甚少,要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会有较大困难。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所具有的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能满足本课时内容对在能力方面的要求。在技能方面,同学们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3.1 重点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

3.2 难点

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 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1.2 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1.3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2.1 通过“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的活动,锻炼观察能力及归纳能力;

2.2 通过搜集“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例,培养搜集及整理能力;

2.3 通过搜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经历三个活动,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三、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改革精神,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以直观性的图片、趣味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科学概念,通过学生己有的经验,经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对学生建构的概念进行验证;在学生运用概念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错、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作针对性强且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图

http://s1/mw690/003dQiezgy6WGBEXMCAa0&690

 

 

 

 

 

 

 

 

 

 

 


五、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收集资料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前准备

1.1 生活中环境条件改变生物性状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1.2 收集学生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的结果;

1.3 了解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2.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2.1 自主阅读本节全部内容;

2.2 完成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形成活动报告;

2.3 概括“基因型、表现型、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来进行展示;

2.4 概括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原因,并判断因何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并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来展示

2.5 收集生活中环境条件改变生物性状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2.6 了解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2.7 完成下列练习。

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        发生改变,        则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叫做可遗传的变异,它是由          改变产生的。仅仅由           所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3.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导入新课,提出猜想

1. 知识复习

1.1 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1.2 性别决定遗传图解;

1.3 改错题练习。(略)

 

 

2. PPT展示:

2.1 莫言;

2.2 萧伯纳;

2.3 思考:萧伯纳的话,有可能实现吗?请你作出你的判断。

3. 引入,PPT展示课题:遗传与环境

1.学生回忆或写出

1.1 人的体细胞、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性染色体的组成)等;

1.2 人的性别决定遗传图解;

1.3 完成改错题。

2.观察图片、思考,对萧伯纳的话进行讨论、作出猜想。

1. 复习知识。通过改错题的练习,更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

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引入,创设情境,对萧伯纳先生的话进行猜想,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2. 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有影响

1. 要求同学们小组汇报“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影响”的实例。

2. 组织学生观察,并提问:环境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板书:一、环境对生物性状是有影响的。

3. PPT展示:

3.1 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兄弟的差异;

3.2 扬子鳄的性别决定,受温度的影响;

3.3 不是双胞胎,但相似度高的人;

 

1. 小组汇报。

 

2.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对感知的概念进行验证。

1. 以同学们自己收集的图片或事实来进行展示,以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能感知概念。

2. 进一步对感知的概念进行强化。

3.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1. 要求同学们小组汇报“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的研究结果。

2. 组织同学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事实性的描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

3. PPT展示:

3.1 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与温度的关系;

3.2 水毛茛叶片形状与水的关系;

3.3 迈克·杰克逊的肤色变化;

3.4 泰国人妖前后对比。

4. 组织学生思考:

4.1 如何从本质上鉴定人的性别。

4.2 环境与基因型,那个因素对表现型的作用大;

4.3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议用示意图的形式来说明)。

板书:1.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 一般环境条件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3. 基因型起到主导作用。

1. 小组汇报。

 

2. 针对同学的汇报进行思考,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3. 观察并思考。

 

 

 

 

 

4.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案或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能够用合适的途径进行沟通、表述能力,培养细心的习惯。

2. 以有趣的图片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的概念。

课堂练习一

练习(一):

思考与练习—2

练习(二):

1. 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在该处放上一块冰,结果该处长出黑毛,这现象说明的是 

A.白毛、黑毛不受基因控制

B.环境对性状的控制

C.环境对基因表达有影响

D.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 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相貌特别像,但是胖瘦差别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

B. 隐性基因发生作用

C. 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D. 显性基因发生了变异

学生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小结1

小结内容要点:

1. 环境会影响生物的性状;

2. 一般环境条件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

3.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考、表达、交流。

及时强化

4.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 PPT展示:

“新鼻子”的图片;

2. 要求同学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并思考:

2.1 左边图中的现象有可能发生吗?

2.2 右图中的男子若生育下一代,其下一代额头上会有鼻子吗?为什么?

3. 组织学生回忆:

3.1 生命的特点之一是变异,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3.2 一般环境条件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

4. 问:发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0页第24段,回答问题。)

板书:二、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

1. 性状改变,说明其新陈代谢发生变化;2. 新陈代谢发生改变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3. 新陈代谢发生改变是因为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

5. PPT展示图片,判断:

为什么迈克·杰克逊的儿子肤色还是黑?

1. 观察PPT图片。

 

2.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3. 学生回忆。

 

4.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5. 学生思考,并回答

1. 通过直观的、奇特的实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2. 任务驱动法。

3. 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建构概念。

4. 强化概念的运用。

 

 

 

 

 

课堂练习二

练习()思考与练习—3

练习()

1.可遗传的变异引起的原因是 )

A. 个体努力引起的

B. 亲代与子代之间

C. 生存环境引起的

D. 遗传物质引起的

2. 下列现象中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A.经常在太阳下工作的人,皮肤颜色变黑

B. 我国农学家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

C. 两个双眼皮的亲代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D. 一只白猫生出的一窝小猫中,有黑猫也有花猫

学生思考,回答。

运用概念。检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2

小结内容要点:

1. 性状的变异是由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变化引起的;

2. 因遗传物质变化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变化是可遗传的变异,因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变化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5. 可遗传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1. PPT展示:可遗传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2. 拓展:引导同学们关注转基因农产品的网络争论,并给出必要的判断。

2.1 转基因食品是可以遗传的;

2.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须要合理的方法来评估、验证。

1. 学生观察。

 

2. 思考、讨论、交流。

1.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习惯。

课堂练习三

练习一:

1. 用“表现型”或“基因型”填空:同一棵水毛茛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这说明:          相同,          不一定相同,所以                    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中,基因组成为RRRr都表现为有耳垂,这说明           相同,           不一定相同。

2. 家兔体内产生黄脂还是白脂受遗传基因的控制。某同学选择健康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进行研究,他将两种兔子都分成了两组,饲喂方法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结果可获得结论是 )

饲料

带有产生

黄脂基因

的家兔

带有产生

白脂基因

的家兔

含黄色素

的食物

产生黄脂

产生白脂

不含黄色素

的食物

产生白脂

产生白脂

A. 家兔的脂质颜色由食物中的色素决定

B. 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 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变异

D. 白脂基因的表达不受食物中色素的影响

3.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都能遗传

B. 生物的变异都对生物的生存有利

C. 生物的变异都对生物的生存不利

D. 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就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4. 番茄果皮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若将纯种红色番茄(RR)的花粉授到黄色番茄(rr)的柱头上,则黄色番茄所结种子基因型以及果皮颜色分别是 )

A. 种子基因型为Rr,果皮为红色

B. 种子基因型为Rr,果皮为黄色

C. 种子基因型为rr,果皮为黄色

D. 种子基因型为RR,果皮为黄色

讨论,思考,回答。

强化概念的应用。

6. 揭示猜想

组织同学们回答关于萧伯纳猜想的可能性,要求说明作出猜想的理由。

学生回答,并评价。

与前面的呼应,让学生体验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3

引导同学们构建概念图

构建概念图

完善概念,形成体系。

七、教学反思

1. 改错题的部分所用的时间要合理的控制;

2. 课堂上对学生的追问,要注意用开放性问题,少用封闭性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挖掘生成性资源;

3.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1)转基因食品的性状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2)转基因食品,要标明;(3)要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4)要辩证的看待转基因食品。

4. 对于同学们作出的“萧伯纳猜想”,要关注其回答的合理性,而不是回答的一致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